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3.1 收费公路定义 | 第15页 |
1.3.2 收费公路类型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我国收费公路的发展历史演进与贡献评价 | 第18-23页 |
2.1 我国收费公路的发展历史演进 | 第18-20页 |
2.1.1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 | 第18页 |
2.1.2 第二阶段—完善阶段 | 第18-19页 |
2.1.3 第三阶段—调整阶段 | 第19-20页 |
2.2 我国收费公路的贡献评价 | 第20-23页 |
2.2.1 实现了公路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改革 | 第20-21页 |
2.2.2 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跨越式建设和发展 | 第21-22页 |
2.2.3 带动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第22-23页 |
第3章 我国收费公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28页 |
3.1 我国收费公路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3.1.1 收费公路管理体制事权不清晰 | 第23页 |
3.1.2 收费公路发展政策定位和趋向不明晰 | 第23-24页 |
3.1.3 收费公路潜在债务风险加大 | 第24页 |
3.1.4 收费公路法律条例不适应公路发展新形势要求 | 第24-25页 |
3.2 我国收费公路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3.2.1 管理体制机制方面 | 第25-26页 |
3.2.2 收费政策定位和趋向方面 | 第26页 |
3.2.3 潜在债务风险方面 | 第26-28页 |
第4章 调整我国收费公路管理思路的方向选择 | 第28-36页 |
4.1 公路公益性与供给方式的理论 | 第28-31页 |
4.1.1 公路基础设施公益性 | 第28-29页 |
4.1.2 公路基础设施供给方式 | 第29-31页 |
4.2 国外收费公路发展与供给方式借鉴 | 第31-33页 |
4.2.1 国外收费公路发展简介 | 第31-32页 |
4.2.2 国外收费公路经验借鉴 | 第32-33页 |
4.3 调整收费公路发展方向—构建级差效益公路 | 第33-34页 |
4.3.1 公路属性差异和公平与效率兼顾决定其发展必然性 | 第33页 |
4.3.2 按照“效率优先”原则选择收费公路方式符合现实 | 第33-34页 |
4.3.3 “公平、均等”的基本出行服务要求提供免费普通公路网络 | 第34页 |
4.4 统筹发展“公路两个体系” | 第34-36页 |
第5章 我国收费公路管理的调整对策 | 第36-44页 |
5.1 以“两个公路体系”为框架科学制订我国公路规划 | 第36-38页 |
5.1.1 明确目标并加强规划 | 第36页 |
5.1.2 实现收费公路良性发展 | 第36-37页 |
5.1.3 逐步取消普通公路收费 | 第37-38页 |
5.2 理顺收费公路管理体制 | 第38-39页 |
5.3 建立以政府财政为基础的投融资长效机制 | 第39-40页 |
5.4 加快修订完善法律法规 | 第40-41页 |
5.5 创新收费管理技术和手段 | 第41-42页 |
5.6 建立公开透明的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