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静压微摩擦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5-16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静压微摩擦的原理及密封理论 | 第18-32页 |
2.1 液体静压支承技术 | 第18-21页 |
2.1.1 液压理论 | 第18页 |
2.1.2 静压支承实现原理及方法 | 第18-19页 |
2.1.3 液体静压支承承载理论 | 第19-20页 |
2.1.4 节流器作用及种类 | 第20页 |
2.1.5 静压支承的缺点及技术难题 | 第20-21页 |
2.2 液体静压卸荷技术 | 第21-25页 |
2.2.1 静压卸荷的实现原理及方法 | 第21页 |
2.2.2 液体静压卸荷支承承载理论 | 第21-23页 |
2.2.3 液体卸荷支承卸荷槽开设理论 | 第23-25页 |
2.2.4 静压卸荷的缺点及难点 | 第25页 |
2.3 密封结构形式 | 第25-26页 |
2.4 密封圈的密封原理 | 第26-27页 |
2.5 橡胶O形密封圈压缩率 | 第27页 |
2.6 密封圈的失效准则及失效形式 | 第27-28页 |
2.6.1 密封圈的失效准则 | 第27-28页 |
2.6.2 密封圈的失效形式 | 第28页 |
2.7 密封圈失效的预防措施 | 第28-2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9-32页 |
第3章 密封圈端面特性分析 | 第32-40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密封圈摩擦状态判断 | 第32-33页 |
3.3 密封圈摩擦特性 | 第33-39页 |
3.3.1 密封圈初始摩擦力的计算 | 第33-37页 |
3.3.2 密封圈摩擦类型判断公式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平面静压微摩擦系统的有限元分析 | 第40-50页 |
4.1 有限单元法概述 | 第40页 |
4.2 有限元分析内容及目的 | 第40-41页 |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4.3.1 几何模型的简化 | 第41-42页 |
4.3.2 材料属性的定义 | 第42页 |
4.3.3 单元的选择 | 第42-43页 |
4.3.4 网格的划分 | 第43页 |
4.3.5 约束及载荷 | 第43页 |
4.4 静力分析 | 第43-48页 |
4.4.0 O形圈静应力云图 | 第43-46页 |
4.4.1 O形圈静应力结果分析 | 第46页 |
4.4.2 实验装置静应力分析 | 第46-47页 |
4.4.3 实验装置静应力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4.5 动力学模态分析 | 第48页 |
4.5.1 预应力模态云图显示 | 第48页 |
4.5.2 预应力模态分析结果 | 第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平面静压卸荷支承摩擦系数的实验研究 | 第50-66页 |
5.1 测定摩擦系数实验一 | 第50-62页 |
5.1.1 实验目的 | 第50-51页 |
5.1.3 供油系统 | 第51页 |
5.1.4 计算机控制系统 | 第51-55页 |
5.1.5 电气调速系统 | 第55-59页 |
5.1.6 实验结果 | 第59-62页 |
5.2 测定摩擦系数实验二 | 第62-65页 |
5.2.1 实验目的 | 第62-63页 |
5.2.2 实验装置 | 第63-65页 |
5.2.3 实验结果 | 第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平面静压卸荷支承的实际应用 | 第66-76页 |
6.1 引言 | 第66-67页 |
6.2 试验机的工作原理 | 第67-69页 |
6.3 减摩工作台的工作原理 | 第69-71页 |
6.4 表面粗糙度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第71-72页 |
6.5 表面形位误差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6.6 静压卸荷的应用形式 | 第73-7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总结 | 第76页 |
7.2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