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柱[n]芳烃的合成及其在主客体化学中的应用 | 第13-63页 |
1.1 引言 | 第13-15页 |
1.2 柱芳烃的合成 | 第15-21页 |
1.2.1 柱芳烃的同环低聚 | 第15-19页 |
1.2.2 柱芳烃的共环低聚 | 第19-21页 |
1.3 柱[n]芳烃合成的控制因素 | 第21-27页 |
1.3.1 柱[5]芳烃的合成——热力学控制 | 第21-23页 |
1.3.2 柱[6]芳烃的合成——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 | 第23-25页 |
1.3.3 高阶柱[n]芳烃的合成——动力学控制 | 第25-27页 |
1.4 柱芳烃的功能化 | 第27-33页 |
1.4.1 通过官能化烷氧基获得取代羟基 | 第27-28页 |
1.4.2 大环化的对苯二酚醚的官能化 | 第28-30页 |
1.4.3 柱[n]芳烃中烷氧基链的反应 | 第30-33页 |
1.5 柱芳烃的主客体作用 | 第33-47页 |
1.5.1 阳离子客体 | 第33-41页 |
1.5.1.1 含吡啶(或咪唑)的阳离子客体 | 第33-35页 |
1.5.1.2 含铵离子的阳离子客体 | 第35-36页 |
1.5.1.3 金属阳离子客体 | 第36-41页 |
1.5.2 中性客体 | 第41-44页 |
1.5.2.1 氮杂环客体 | 第42-43页 |
1.5.2.2 腈类客体 | 第43-44页 |
1.5.2.3 其他类型的中性客体 | 第44页 |
1.5.3 阴离子客体 | 第44-47页 |
1.6 柱芳烃主客体作用的应用 | 第47-62页 |
1.6.1 超分子拓扑结构 | 第47-50页 |
1.6.1.1 轮烷 | 第47-48页 |
1.6.1.2 索烃 | 第48-49页 |
1.6.1.3 菊花链 | 第49-50页 |
1.6.2 生物学 | 第50-58页 |
1.6.2.1 生物分子识别 | 第50-51页 |
1.6.2.2 细胞成像 | 第51-52页 |
1.6.2.3 药物传递 | 第52-57页 |
1.6.2.4 人工跨膜运输系统 | 第57-58页 |
1.6.3 材料科学 | 第58-61页 |
1.6.3.1 纳米材料 | 第58-59页 |
1.6.3.2 刺激响应材料 | 第59页 |
1.6.3.3 表面修饰 | 第59-60页 |
1.6.3.4 环境科学 | 第60-61页 |
1.6.4 其他应用 | 第61-62页 |
1.7 本论文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62-63页 |
第二章 基于新型氰化物诱导自组装机制的柱[5]芳烃氰化物传感器 | 第63-73页 |
2.1 引言 | 第63-6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4-72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64页 |
2.2.2 共聚柱[5]芳烃PQ5和其它中间体以及对比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64-67页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2页 |
2.2.3.1 在DMSO/H_2O (8:2,v/v)溶液中的荧光性质 | 第67-69页 |
2.2.3.2 传感机理 | 第69-71页 |
2.2.3.3 传感器PQ5的应用 | 第71-72页 |
2.3 结论 | 第72-73页 |
第三章 一种新型功能化柱[5]芳烃:合成、自组装和应用于水相中的荧光传感器连续性检测Fe~(3+)和F~? | 第73-85页 |
3.1 引言 | 第73-7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4-84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74页 |
3.2.2 共聚柱[5]芳烃PF5及对照化合物DMP5和G的合成及表征 | 第74-76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4页 |
3.2.3.1 传感器PF5连续性检测Fe~(3+)和F~?的识别机理 | 第76-78页 |
3.2.3.2 传感器PF5在DMSO/H_2O(8:2,v/v)溶液中的荧光性质 | 第78-83页 |
3.2.3.3 传感器PF5的应用 | 第83-84页 |
3.3 结论 | 第84-85页 |
第四章 甲氧基柱[5]芳烃对中性苯并唑类客体的主客体作用 | 第85-95页 |
4.1 引言 | 第8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5-94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85-86页 |
4.2.2 客体G6的合成及表征 | 第86页 |
4.2.3 结果和讨论 | 第86-94页 |
4.3 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3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