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相容性微凝胶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的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写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前言 | 第13-15页 |
1.2 微凝胶的分散稳定性与分类 | 第15-18页 |
1.2.1 微凝胶的分散稳定性 | 第15-16页 |
1.2.2 微凝胶的分类 | 第16-18页 |
1.3 微凝胶的制备方式 | 第18-21页 |
1.3.1 传统乳液聚合法 | 第18页 |
1.3.2 无皂乳液聚合法 | 第18-19页 |
1.3.3 悬浮聚合法 | 第19-20页 |
1.3.4 两步法 | 第20页 |
1.3.5 其他方法 | 第20-21页 |
1.4 微凝胶的表征手段 | 第21-23页 |
1.4.1 化学结构组成表征 | 第21-22页 |
1.4.2 微凝胶的性能表征 | 第22-23页 |
1.5微凝胶的应用 | 第23-27页 |
1.5.1 酶固定 | 第23-24页 |
1.5.2 涂料工业应用 | 第24-25页 |
1.5.3 药物载体及控制释放 | 第25页 |
1.5.4 分离纯化 | 第25-26页 |
1.5.5 胶体晶体 | 第26-27页 |
1.6 微凝胶生物实验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1.6.1 MTT实验 | 第27页 |
1.6.2 胞吞作用 | 第27-28页 |
1.6.3 抑菌实验 | 第28-29页 |
1.6.4 溶血实验 | 第29页 |
1.7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7.1 课题提出 | 第29-30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2章 生物相容性微凝胶的合成与表征 | 第31-43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化学试剂与单体结构 | 第31-33页 |
2.3 微凝胶的合成 | 第33-34页 |
2.3.1 PNVP微凝胶的合成 | 第33页 |
2.3.2 PNVP荧光微凝胶的合成 | 第33页 |
2.3.3 控制实验 | 第33-34页 |
2.4 微凝胶的表征 | 第34-36页 |
2.4.1 微凝胶的纯化 | 第34页 |
2.4.2 微凝胶组成和结构表征 | 第34-35页 |
2.4.3 尺寸和微结构表征 | 第35-36页 |
2.4.4 微凝胶的形貌 | 第36页 |
2.5 结果讨论 | 第36-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PNVP微凝胶的生物实验与药物载体应用 | 第43-53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PNVP微凝胶的生物实验与载药应用 | 第43-46页 |
3.2.1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3页 |
3.2.2 细胞吞噬的激光共聚焦观察 | 第43-44页 |
3.2.3 药物装载与释放 | 第44-46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季铵盐交联生物相容微凝胶的研究 | 第53-70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化学试剂与单体结构 | 第53-55页 |
4.3 微凝胶的合成 | 第55-56页 |
4.3.1 PVCL微凝胶的合成 | 第55-56页 |
4.4 微凝胶的表征 | 第56-57页 |
4.4.1 微凝胶的纯化 | 第56页 |
4.4.2 尺寸和微结构表征 | 第56-57页 |
4.5 微凝胶的生物实验及载药应用 | 第57-59页 |
4.5.1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7页 |
4.5.2 溶血实验 | 第57-58页 |
4.5.3 抑菌实验 | 第58页 |
4.5.4 水杨酸钠药物的装载与释放 | 第58-59页 |
4.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6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2页 |
作者简历 | 第82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