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6-26页 |
1.2.1 在线协作编辑系统的质量评估 | 第17-20页 |
1.2.2 在线协作编辑系统中的用户行为研究 | 第20-22页 |
1.2.3 在线协作编辑系统中信息破坏行为的检测方法 | 第22-26页 |
1.3 本文的内容及安排 | 第26-3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3.2 内容安排 | 第28-31页 |
2 在线协作百科全书 | 第31-43页 |
2.1 在线协作百科全书简介 | 第31页 |
2.2 维基百科和学术百科 | 第31-33页 |
2.2.1 维基百科 | 第31-32页 |
2.2.2 学术百科 | 第32-33页 |
2.3 在线协作百科全书项目中的维基技术 | 第33-38页 |
2.4 信息破坏行为及其影响 | 第38-42页 |
2.4.1 信息破坏行为简介 | 第38-39页 |
2.4.2 信息破坏行为分类 | 第39-42页 |
2.4.3 信息破坏行为的影响 | 第42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42-43页 |
3 在线协作编辑系统成果质量评估与人力资源要素影响力分析 | 第43-53页 |
3.1 概述 | 第43-44页 |
3.2 在线协作编辑项目中的人力资源 | 第44-46页 |
3.2.1 团队成员人数 | 第44页 |
3.2.2 团队成员参与度 | 第44-45页 |
3.2.3 团队成员经验水平 | 第45-46页 |
3.3 在线协作编辑项目质量评估 | 第46-49页 |
3.3.1 数据集描述 | 第46-47页 |
3.3.2 人力资源要素评估 | 第47-49页 |
3.4 协作编辑成果质量评估 | 第49-51页 |
3.5 评估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52-53页 |
4 在线协作编辑中的用户行为趋势研究 | 第53-84页 |
4.1 概述 | 第53-54页 |
4.2 在线协作编辑系统中的用户修改行为研究与共识模拟 | 第54-58页 |
4.2.1 数据样本描述 | 第54-55页 |
4.2.2 修改行为量化与共识内容模拟方法 | 第55-57页 |
4.2.3 文章内容改进版本与共识向量的比较 | 第57-58页 |
4.3 文章历次改进版本的内容演化 | 第58-68页 |
4.3.1 撤销行为的平滑作用 | 第58-65页 |
4.3.2 文章内容与模拟共识的匹配趋势分析 | 第65-68页 |
4.4 对共识的命中率增量值分布规律分析 | 第68-72页 |
4.5 综合分析 | 第72-76页 |
4.6 相关文献 | 第76-83页 |
4.7 本章小节 | 第83-84页 |
5 基于在线协作编辑贡献效率的信息破坏行为检测方法 | 第84-98页 |
5.1 概述 | 第84-85页 |
5.2 信息破坏行为检测问题描述与效果评估指标 | 第85-87页 |
5.2.1 信息破坏行为检测问题的定义与描述 | 第85-86页 |
5.2.2 信息破坏行为检测效果评估指标 | 第86-87页 |
5.3 用户修改行为的贡献效率特征值 | 第87-91页 |
5.3.1 在线协作编辑系统中的共识模拟 | 第87-88页 |
5.3.2 用户修改行为的贡献值 | 第88-89页 |
5.3.3 用户修改行为的编辑开销 | 第89页 |
5.3.4 用户修改行为的贡献效率 | 第89-91页 |
5.4 信息破坏行为自动检测系统构建 | 第91-93页 |
5.4.1 数据样本采集与预处理 | 第91页 |
5.4.2 用户修改行为的基本特征值组合 | 第91-93页 |
5.4.3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 第93页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3-96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96-9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1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98-99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0-1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