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涡虫简介 | 第12-13页 |
1.2 海洋无脊椎动物来源的共附生微生物 | 第13-17页 |
1.2.1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 | 第14-16页 |
1.2.2 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共附生微生物 | 第16-17页 |
1.3 微生物的多样性 | 第17-19页 |
1.3.1 改进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 第18页 |
1.3.2 宏基因组(eDNA)方法处理环境样品 | 第18-19页 |
1.4 具有抗菌及抗肿瘤活性的海洋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 第19-25页 |
1.4.1 抗菌化合物 | 第19-21页 |
1.4.2 抗肿瘤化合物 | 第21-25页 |
1.5 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 | 第25-27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7-28页 |
第2章 海洋涡虫Planocera sp.共附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目标菌株的筛选 | 第28-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1.1 常用培养基 | 第28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2.1.3 活性筛选材料来源 | 第28-29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2.1 海洋涡虫共附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 第29-31页 |
2.2.2 目标菌株的筛选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2.3.1 共附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 第32-35页 |
2.3.2 共附生细菌目标菌株的活性筛选和化学筛选 | 第35-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2.5 讨论 | 第40-42页 |
第3章 海洋涡虫Planocera sp.共附生新种细菌异常球菌Deinococcusplanocerae XY-FW106的鉴定 | 第42-6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2-44页 |
3.1.1 培养基 | 第42-43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4-48页 |
3.2.1 实验菌株来源 | 第44页 |
3.2.2 菌株XY-FW106T 16S rRNA基因序列的鉴定 | 第44页 |
3.2.3 菌株XY-FW106T表型和生化特征鉴定 | 第44-47页 |
3.2.4 菌株XY-FW106T化学分类分析 | 第47页 |
3.2.5 菌株XY-FW106T抗UV辐射试验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8页 |
3.3.1 菌株XY-FW106T表型特征 | 第48-49页 |
3.3.2 菌株XY-FW106T 16S rRNA序列比对及进化树构建 | 第49-52页 |
3.3.3 菌株XY-FW106T生理生化特征 | 第52-55页 |
3.3.4 菌株XY-FW106T脂肪酸组分和含量 | 第55-56页 |
3.3.5 菌株XY-FW106T呼吸醌和极性脂分析 | 第56-57页 |
3.3.6 菌株XY-FW106T生理生化特征 | 第57页 |
3.3.7 Deinococcus planocerae sp. 新种描述 | 第57-58页 |
3.4 小结 | 第58页 |
3.5 讨论 | 第58-60页 |
第4章 海洋涡虫Planocera sp.共附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samsunensis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60-7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4.1.1 培养基 | 第60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60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60-6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4.2.1 实验菌株来源 | 第61页 |
4.2.2 发酵种子液的准备 | 第61页 |
4.2.3 菌株S. samsunensis XY-FW47规模发酵 | 第61页 |
4.2.4 菌株S. samsunensis XY-FW47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纯化50 | 第61页 |
4.2.5 菌株S. samsunensis XY-FW47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61-62页 |
4.2.6 抗 MRSA 活性测定 | 第62页 |
4.2.7 细胞毒性测定 | 第62页 |
4.2.8 抗植物致病真菌活性测定 | 第6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4.3.1 菌株S. samsunensis XY-FW47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与纯化 | 第62-63页 |
4.3.2 菌株S. samsunensis XY-FW47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63-67页 |
4.3.3 活性评价 | 第67-68页 |
4.3.4 化合物 1、2、3 和4生物合成简单推测 | 第68页 |
4.4 小结 | 第68页 |
4.5 讨论 | 第68-71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1-73页 |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91页 |
附录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