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词缩略表 | 第7-13页 |
绪言 | 第13-17页 |
第1章 实验材料 | 第17-22页 |
1.1 细菌和细胞株 | 第17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17-20页 |
1.2.1 主要试剂 | 第17-18页 |
1.2.2 试剂盒 | 第18-19页 |
1.2.3 质粒 | 第19页 |
1.2.4 工具酶 | 第19页 |
1.2.5 RT-PCR引物 | 第19-20页 |
1.2.6 抗体 | 第20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20-22页 |
第2章 试验方法 | 第22-37页 |
2.1 溶液配制 | 第22-24页 |
2.2 细胞实验操作方法 | 第24-28页 |
2.2.1 细胞的复苏、培养和冻存 | 第24页 |
2.2.2 细胞转染 | 第24-26页 |
2.2.3 原代MEF细胞制备 | 第26页 |
2.2.4 CRISPR-Cas9系统构建ATM-KO细胞方法简述 | 第26-28页 |
2.2.5 细胞基因组提取 | 第28页 |
2.3 细菌培养和实验 | 第28-30页 |
2.3.1 细菌培养 | 第28-29页 |
2.3.2 转化 | 第29页 |
2.3.3 质粒小提 | 第29-30页 |
2.3.4 载体构建 | 第30页 |
2.4. RT-PCR检测生物钟核心基因的表达 | 第30-32页 |
2.4.1 mRNA提取方法 | 第30-31页 |
2.4.2 反转录及Real-time PCR检测 | 第31-32页 |
2.5 蛋白免疫印迹 | 第32-35页 |
2.5.1 蛋白提取及变性 | 第32-33页 |
2.5.2 BCA法蛋白定量 | 第33页 |
2.5.3 凝胶配置 | 第33-34页 |
2.5.4 蛋白电泳转膜及免疫印迹 | 第34-35页 |
2.6 免疫共沉淀 | 第35-37页 |
2.6.1 外源性免疫共沉淀 | 第35页 |
2.6.2 内源性免疫共沉淀 | 第35-37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7-52页 |
3.1 ATM蛋白的节律性表达 | 第37-38页 |
3.1.1 MEF细胞ATM蛋白的表达 | 第37-38页 |
3.1.2 HEK293细胞ATM蛋白的表达 | 第38页 |
3.2 ATM蛋白缺失扰乱细胞正常生物节律 | 第38-40页 |
3.2.1 MEF细胞生物钟基因转录水平 | 第38页 |
3.2.2 HEK293细胞生物钟基因转录水平 | 第38-40页 |
3.3 Atm基因敲除小鼠节律紊乱 | 第40页 |
3.4 ATM蛋白影响胞内PER2蛋白稳定性 | 第40-45页 |
3.4.1 ATM缺失下调PER2蛋白水平 | 第40-42页 |
3.4.2 ATM缺失扰乱多种生物钟基因转录表达 | 第42-44页 |
3.4.3 PER2蛋白水平受ATM蛋白水平的节律性调控 | 第44-45页 |
3.5 ATM蛋白缺失加速PER2蛋白在蛋白酶体中降解 | 第45-46页 |
3.5.1 外源性PER2蛋白降解速率 | 第45页 |
3.5.2 内源性PER2蛋白降解速率 | 第45-46页 |
3.6 PER2蛋白是ATM激酶底物 | 第46-48页 |
3.6.1 ATM蛋白和PER2蛋白存在相互作用 | 第46-47页 |
3.6.2 ATM磷酸化PER2蛋白 | 第47-48页 |
3.7 ATM磷酸化PER2影响其稳定性 | 第48-50页 |
3.7.1 ATM激酶抑制剂KU55933加速PER2蛋白降解速率 | 第48-49页 |
3.7.2 ATM激酶激活剂CPT上调PER2蛋白水平 | 第49-50页 |
3.8 ATM缺失改变PER2蛋白磷酸化状态 | 第50-52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2-56页 |
4.1 蛋白质磷酸化对昼夜节律振荡器功能的调控 | 第52-53页 |
4.2 PER2蛋白降解的机制 | 第53页 |
4.3 ATM蛋白水平和活性的节律性震荡 | 第53-54页 |
4.4 DNA损伤修复反应机制调控生物钟的其他可能通路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