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效应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7页
1 绪论第11-17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2-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2-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15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5-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第16-17页
        1.4.1 创新之处第16页
        1.4.2 不足之处第16-17页
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理论分析第17-22页
    2.1 财政货币政策目标第17-18页
        2.1.1 最终目标第17页
        2.1.2 中间目标第17-18页
    2.2 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微观基础及传导机制第18-19页
        2.2.1 国债第18-19页
        2.2.2 铸币税第19页
        2.2.3 财政投融资第19页
    2.3 财政货币政策组合的类型第19-22页
        2.3.1 双松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第20页
        2.3.2 双紧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第20页
        2.3.3 松紧搭配型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第20-21页
        2.3.4 稳健型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第21-22页
3 基于SVAR模型对财政货币政策冲击的经验分析第22-38页
    3.1 历史数据选取及分析第22-27页
        3.1.1 GDP变化趋势第22-23页
        3.1.2 CPI及PPI变化趋势第23-24页
        3.1.3 利率及货币供应量变化趋势第24-26页
        3.1.4 政府消费性和投资性支出变化趋势第26-27页
    3.2 数据处理和检验第27-29页
        3.2.1 数据处理第27-28页
        3.2.2 单位根检验第28-29页
    3.3 模型构建与稳定性检验第29-31页
        3.3.1 构建SVAR模型第29-30页
        3.3.2 AR检验第30-31页
    3.4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第31-36页
        3.4.1 脉冲响应第31-33页
        3.4.2 方差分解第33-36页
    3.5 结论第36-38页
4 包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规则的DSGE模型的构建和分析第38-56页
    4.1 DSGE模型的构建和求解第38-47页
        4.1.1 家庭第38-40页
        4.1.2 厂商第40-43页
        4.1.3 政府第43-45页
        4.1.4 均衡系统第45-46页
        4.1.5 外生冲击第46页
        4.1.6 对数线性化第46-47页
    4.2 模型的参数估计第47-51页
        4.2.1 数据选取与处理第47页
        4.2.2 参数校准第47-48页
        4.2.3 贝叶斯估计第48-51页
    4.3 脉冲响应及传导机制分析第51-56页
        4.3.1 政府消费性支出冲击脉冲响应分析第51-53页
        4.3.2 政府投资性支出冲击脉冲响应分析第53-54页
        4.3.3 利率冲击脉冲响应分析第54-55页
        4.3.4 货币供给冲击脉冲响应分析第55-56页
5 结论及政策建议第56-60页
    5.1 结论第56-57页
    5.2 政策建议第57-60页
        5.2.1 强化央行独立性第57页
        5.2.2 加快构建利率走廊,实现利率市场化第57-58页
        5.2.3 政策配合以财政政策调控为主,货币政策灵活调整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后记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及其转型--基于数量型与价格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