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6页 |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形态及结构的影响 | 第15-17页 |
1.2.2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17-22页 |
1.2.3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22页 |
1.2.4 植物适应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 第22-26页 |
1.3 赤皮青冈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1.4.1 目的意义 | 第27-28页 |
1.4.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8-2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2 赤皮青冈幼苗叶片形态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30-4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2.1.2 试验地概况 | 第31页 |
2.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31-32页 |
2.1.4 试验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32-33页 |
2.1.5 数据处理与方法 | 第3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7页 |
2.2.1 赤皮青冈幼苗叶片解剖结构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变化 | 第33-40页 |
2.2.2 赤皮青冈幼苗叶片气孔变化对干旱胁迫的适应 | 第40-42页 |
2.2.3 赤皮青冈幼苗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对干旱胁迫的适应 | 第42-47页 |
2.3 讨论 | 第47-49页 |
2.3.1 赤皮青冈幼苗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对干旱胁迫的适应特点 | 第47-48页 |
2.3.2 赤皮青冈幼苗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对干旱胁迫的适应 | 第48-49页 |
3 赤皮青冈幼苗细胞渗透调节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49-5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3.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49页 |
3.1.3 试验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49-51页 |
3.1.4 数据处理与方法 | 第5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3.2.1 赤皮青冈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对干旱胁迫的适应 | 第51-52页 |
3.2.2 赤皮青冈幼苗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变化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52-54页 |
3.2.3 干旱胁迫下赤皮青冈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适应性变化 | 第54页 |
3.2.4 干旱胁迫下赤皮青冈幼苗脯氨酸含量的适应性变化 | 第54-55页 |
3.3 讨论 | 第55-57页 |
3.3.1 赤皮青冈幼苗叶片水分变化对干旱胁迫的适应 | 第55页 |
3.3.2 赤皮青冈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对干旱胁迫的的响应 | 第55-57页 |
4 赤皮青冈幼苗抗氧化酶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57-6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4.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57页 |
4.1.3 试验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57-59页 |
4.1.4 数据处理与方法 | 第5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4.2.1 赤皮青冈幼苗过氧化物酶活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59-60页 |
4.2.2 赤皮青冈幼苗过氧化氢酶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60页 |
4.2.3 赤皮青冈幼苗丙二醛含量变化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60-61页 |
4.2.4 赤皮青冈幼苗细胞膜相对透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61-62页 |
4.2.5 干旱胁迫下赤皮青冈幼苗叶片主要生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64页 |
4.3 讨论 | 第64-66页 |
4.3.1 赤皮青冈幼苗抗氧化酶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64页 |
4.3.2 赤皮青冈幼苗细胞膜透性对干旱胁迫的适应 | 第64-66页 |
5 赤皮青冈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 | 第66-8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66页 |
5.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66页 |
5.1.3 试验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66-68页 |
5.1.4 数据处理与方法 | 第6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9页 |
5.2.1 干旱胁迫下赤皮青冈幼苗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变化 | 第68-69页 |
5.2.2 干旱胁迫下赤皮青冈幼苗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69-70页 |
5.2.3 干旱胁迫下赤皮青冈幼苗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 第70-71页 |
5.2.4 干旱胁迫下赤皮青冈幼苗光合作用日变化特性 | 第71-73页 |
5.2.5 干旱胁迫下赤皮青冈幼苗光合—光强度响应曲线特征 | 第73-75页 |
5.2.6 干旱胁迫下赤皮青冈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第75-76页 |
5.2.7 不同种源赤皮青冈光合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76-79页 |
5.3 讨论 | 第79-82页 |
5.3.1 赤皮青冈幼苗叶绿素含量变化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79页 |
5.3.2 赤皮青冈幼苗气体交换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79-80页 |
5.3.3 赤皮青冈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80-82页 |
6 赤皮青冈幼苗内源激素变化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82-88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82页 |
6.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82页 |
6.1.3 试验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82-83页 |
6.1.4 数据处理与方法 | 第83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3-86页 |
6.2.1 赤皮青冈幼苗吲哚乙酸含量变化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83-84页 |
6.2.2 赤皮青冈幼苗赤霉素含量变化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84-85页 |
6.2.3 赤皮青冈幼苗玉米素和油菜素内酯含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85页 |
6.2.4 赤皮青冈幼苗脱落酸和茉莉酸甲酯含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85-86页 |
6.3 讨论 | 第86-88页 |
7 赤皮青冈幼苗适应干旱胁迫的生长机制 | 第88-96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88-89页 |
7.1.1 试验材料 | 第88页 |
7.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88页 |
7.1.3 试验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88-89页 |
7.1.4 数据处理与方法 | 第89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4页 |
7.2.1 赤皮青冈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89-92页 |
7.2.2 赤皮青冈幼苗总生物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92页 |
7.2.3 赤皮青冈幼苗生物量分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92-93页 |
7.2.4 赤皮青冈幼苗根系活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93-94页 |
7.3 讨论 | 第94-96页 |
7.3.1 赤皮青冈生长和生物量变化对干旱胁迫的适应 | 第94-95页 |
7.3.2 赤皮青冈根系活力对干旱胁迫的适应特点 | 第95-96页 |
8 不同种源赤皮青冈幼苗干旱耐受力及其适应性综合分析 | 第96-103页 |
8.1 分析方法 | 第96-97页 |
8.1.1 各指标性状与赤皮青冈抗旱性的关系 | 第96页 |
8.1.2 抗旱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 第96-97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0页 |
8.2.1 各指标性状与赤皮青冈抗旱性的关系 | 第97-99页 |
8.2.2 不同种源赤皮青冈幼苗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 第99-100页 |
8.2.3 抗旱模型的建立 | 第100页 |
8.3 赤皮青冈抗旱策略分析 | 第100-101页 |
8.4 讨论 | 第101-103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9.1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03-105页 |
9.1.1 主要结论 | 第103-105页 |
9.1.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5页 |
9.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9.2.1 存在的问题 | 第105-106页 |
9.2.2 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7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