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烟草病虫害论文

河南省烟草黑胫病菌和根黑腐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致谢第4-10页
摘要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4页
    1.1 烟草黑胫病概述第12-14页
        1.1.1 烟草黑胫病分布和危害第12页
        1.1.2 烟草黑胫病的症状第12页
        1.1.3 烟草黑胫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第12-13页
        1.1.4 烟草黑胫病菌的形态学特征第13页
        1.1.5 烟草黑胫病病害的防治第13-14页
            1.1.5.1 推广抗病品种第13页
            1.1.5.2 合理轮作第13页
            1.1.5.3 推广高垄栽培第13页
            1.1.5.4 药剂防治第13页
            1.1.5.5 生物防治第13-14页
    1.2 烟草根黑腐病概述第14-15页
        1.2.1 烟草根黑腐病的分布和危害第14页
        1.2.2 烟草根黑腐病的症状第14页
        1.2.3 烟草根黑腐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第14页
        1.2.4 烟草根黑腐病菌的形态学特征第14-15页
        1.2.5 烟草根黑腐病病害的防治第15页
            1.2.5.1 选栽抗病品种第15页
            1.2.5.2 实行轮作第15页
            1.2.5.3 加强栽培管理第15页
            1.2.5.4 药剂防治第15页
            1.2.5.5 生物防治第15页
    1.3 真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5-20页
        1.3.1 分子标记技术第15-17页
            1.3.1.1 RFLP技术第15-16页
            1.3.1.2 SSR技术第16页
            1.3.1.3 RAPD技术第16-17页
            1.3.1.4 AFLP技术第17页
        1.3.2 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的DNA序列第17-20页
            1.3.2.1 rDNA-ITS序列第17-18页
            1.3.2.2 β-tubulin序列第18页
            1.3.2.3 TEF-1α序列第18-19页
            1.3.2.4 线粒体DNA第19-20页
    1.4 植物病原真菌分子检测的主要方法第20-22页
        1.4.1 聚合酶链式(PCR)技术第20-21页
        1.4.2 荧光定量PCR技术第21页
        1.4.3 Southen印迹技术第21-22页
        1.4.4 基因芯片技术第22页
        1.4.5 多重PCR在植物病原真菌检测中的应用第22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河南省烟草黑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第24-3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4-29页
        2.1.1 材料、仪器和试剂第24-25页
            2.1.1.1 供试菌株第24页
            2.1.1.2 仪器第24-25页
        2.1.2 方法第25-29页
            2.1.2.1 实验耗材处理第25-26页
            2.1.2.2 菌种的培养和收集第26页
            2.1.2.3 DNA的提取第26页
            2.1.2.4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26-27页
            2.1.2.5 rDNA+ITS,β-tubulin,Ras,Gpi,Cox1基因序列的克隆、测序第27-29页
            2.1.2.6 基因序列分析和进化树的构建第29页
            2.1.2.7 基因型多样性指数分析第2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9-38页
        2.3.1 菌种培养结果第29页
        2.3.2 总DNA提取与检测第29-30页
        2.3.3 基因克隆和测序第30-31页
        2.3.4 rDNA-ITS,β-tubulin,Ras,Gpi,Cox1基因序列分析第31-32页
        2.3.5 烟草黑胫病菌株的亲缘关系分析第32-37页
            2.3.5.1 基于rDNA-ITS基因序列进化关系第32-33页
            2.3.5.2 基于β-tubulin基因序列进化关系第33-34页
            2.3.5.3 基于Ras基因序列进化关系第34页
            2.3.5.4 基于Gpi基因序列进化关系第34页
            2.3.5.5 基于Cox1基因序列进化关系第34页
            2.3.5.6 基于rDNA-ITS,β-tubulin,Ras,Gpi,Cox1基因联合进化关系第34-37页
        2.3.6 河南省烟草黑胫病菌进化与地理分布关系分析第37-38页
    2.4 讨论第38-39页
第三章 河南省烟草根黑腐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9-4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3.1.1 材料第39页
            3.1.1.1 菌株来源第39页
        3.1.2 方法第39-40页
            3.1.2.2 菌丝培养和收集第39页
            3.1.2.3 总DNA提取第39页
            3.1.2.4 引物设计和合成第39-40页
            3.1.2.5 rDNA+ITS、β-tubulin、TEF-1a片段序列的克隆、测序第4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0-47页
        3.2.1 总DNA提取第40页
        3.2.2 rDNA-ITS,β-tubulin,TEF-1a基因克隆和测序第40-41页
        3.2.3 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第41页
        3.2.4 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第41页
        3.2.5 TEF-1a基因序列分析第41-42页
        3.2.6 rDNA-ITS,β-tubulin,TEF-1a基因序列联合分析第42-45页
        3.2.7 基于rDNA-ITS,β-tubulin,TE-F-1a基因序列菌系进化关系第45-47页
            3.2.7.1 基于rDNA-ITS基因序列菌系进化关系第45页
            3.2.7.2 基于β-tubulin基因序列菌系进化关系第45-46页
            3.2.7.3 基于TEF-1a基因序列进化关系第46-47页
            3.2.7.4 基于rDNA-ITS,β-tubulin,TEF-1a基因序列联合进化关系第47页
    3.3 讨论第47-49页
第四章 烟草黑胫病菌和根黑腐病菌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第49-6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9-54页
        4.1.1 材料第49页
            4.1.1.1 菌株来源第49页
            4.1.1.2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49页
        4.1.2 方法第49-54页
            4.1.2.1 菌丝的培养和收集第49页
            4.1.2.2 总DNA的提取第49-50页
            4.1.2.3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50-51页
            4.1.2.4 引物退火温度的确定第51页
            4.1.2.5 引物特异性检测第51页
            4.1.2.7 荧光定量PCR检测第51-53页
            4.1.2.8 双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第53-5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4-61页
        4.2.1 总DNA的提取第54-55页
        4.2.2 烟草黑胫病菌rDNA-ITS和Hgd引物特异性第55页
        4.2.3 烟草黑胫病菌引物灵敏性常规PCR检测第55-56页
        4.2.4 烟草根黑腐病菌rDNA-ITS和β-rubulin引物特异性鉴定第56页
        4.2.5 烟草根黑腐病菌引物灵敏性检测第56页
        4.2.6 荧光定量QRT-PCR反应条件的优化第56-57页
        4.2.7 荧光定量PCR引物灵敏性检测第57-58页
        4.2.8 标准曲线绘制第58-59页
        4.2.9 双重PCR检测第59-61页
            4.2.9.1 双重PCR条件的优化第59页
            4.2.9.2 双重PCR特异性的鉴定第59-60页
            4.2.9.3 双重PCR检测病残体和烟田土壤第60-61页
    4.3 讨论第61-63页
        4.3.1 烟草黑胫病菌的检测方法的建立第61页
        4.3.2 烟草根黑腐病菌的检测方法的建立第61页
        4.3.3 双重PCR检测烟草黑胫病菌和根黑腐病菌第61-62页
        4.3.4 烟草黑胫病菌和根黑腐病菌分子检测体系的应用展望第62-63页
第五章 小结第63-64页
    5.1 河南省烟草黑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第63页
    5.2 河南省烟草根黑腐病菌遗传多样性第63页
    5.3 烟草黑胫病菌和根黑腐病菌分子检测体系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Abstract第70-72页
附录1第73-75页
附录2第75-79页
附录3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苯并噁嗪酮类和嘌呤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十字花科黑腐病菌HrpX调控元基因启动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