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水中NO_3~-和PO_4~(3-)来源及危害 | 第11-13页 |
1.1.1 水中NO_3~-和PO_4~(3-)来源 | 第11-12页 |
1.1.2 水中NO_3~-和PO_4~(3-)危害 | 第12-13页 |
1.2 水中NO_3~-和PO_4~(3-)的去除研究 | 第13-15页 |
1.2.1 水中NO_3~-的去除研究 | 第13-14页 |
1.2.2 水中PO_4~(3-)的去除研究 | 第14-15页 |
1.3 吸附及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2.1 吸附 | 第16-17页 |
1.2.2 吸附剂 | 第17-19页 |
1.2.3 离子交换 | 第19-20页 |
1.4 农业秸秆及其综合利用现状 | 第20-24页 |
1.3.1 农业秸秆产量及其性质 | 第20-22页 |
1.3.2 农业秸秆的综合利用 | 第22页 |
1.3.3 农业秸秆纤维改性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4.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4-25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改性玉米秸秆的制备与表征 | 第27-40页 |
2.1 改性方法研究 | 第27-2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2 最佳改性条件选择 | 第29-30页 |
2.2.1 预处理碱液浓度 | 第29-30页 |
2.2.2 季胺化反应温度 | 第30页 |
2.3 物理化学结构表征方法 | 第30-31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30页 |
2.3.2 比表面积分析 | 第30页 |
2.3.3 元素分析及理论吸附容量计算 | 第30-31页 |
2.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1页 |
2.3.5 固态核磁共振碳谱(13C-NMR) | 第3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2.4.1 改性机理分析 | 第31-32页 |
2.4.2 最佳改性条件 | 第32-34页 |
2.4.3 表面形貌观察 | 第34-35页 |
2.4.4 比表面积及元素分析 | 第35-36页 |
2.4.5 主要功能基团构成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改性秸秆吸附水中硝酸根的特性与机理 | 第40-50页 |
3.1 实验与方法 | 第40-43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40页 |
3.1.2 NO_3~-批吸附实验 | 第40-41页 |
3.1.3 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 | 第41-42页 |
3.1.4 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3.1.5 溶液中NO_3~-浓度测试 | 第4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3.2.1 投加量对NO_3~-吸附去除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2 溶液pH值对NO_3~-吸附去除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3 接触时间和初始浓度对NO_3~-吸附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4 NO_3~-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容量 | 第46-48页 |
3.2.5 NO_3~-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48-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改性秸秆吸附水中磷酸根的特性与机理 | 第50-56页 |
4.1 实验与方法 | 第50-52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50页 |
4.1.2 PO_4~(3-)批吸附实验 | 第50-51页 |
4.1.3 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 | 第51页 |
4.1.4 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方法 | 第51页 |
4.1.5 溶液中磷酸根浓度测试 | 第51-5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2-55页 |
4.2.1 溶液pH值对PO_4~(3-)吸附去除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2 接触时间和初始浓度对PO_4~(3-)吸附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3 PO_4~(3-)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容量 | 第54页 |
4.2.4 PO_4~(3-)吸附动力学特性 | 第54-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改性玉米秸秆的再生性能、竞争吸附和成本分析 | 第56-62页 |
5.1 实验与方法 | 第56-57页 |
5.1.1 材料与试剂 | 第56页 |
5.1.2 再生性能测试 | 第56-57页 |
5.1.3 竞争吸附测试 | 第5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1页 |
5.2.1 改性玉米秸秆吸附剂吸附后的再生性能 | 第57-58页 |
5.2.2 竞争吸附测试 | 第58-59页 |
5.2.3 与同类技术的对比 | 第59-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件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