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5-41页 |
1. 酿酒酵母的出芽位点选择 | 第15-28页 |
1.1 酿酒酵母的出芽生殖 | 第15-17页 |
1.2 酿酒酵母出芽位点选择的分子机制 | 第17-28页 |
2. 白色念珠菌的出芽位点选择 | 第28-31页 |
2.1 白色念珠菌的出芽位点选择方式 | 第28-29页 |
2.2 白色念珠菌出芽位点选择的分子机制 | 第29-31页 |
3. 解脂耶氏酵母的出芽位点选择 | 第31-35页 |
3.1 解脂耶氏酵母简介 | 第31-33页 |
3.2 解脂耶氏酵母的出芽 | 第33-35页 |
4. Rap家族小GTP结合蛋白与细胞极性 | 第35-40页 |
4.1 小GTP结合蛋白简介 | 第35-37页 |
4.2 Ras家族小GTP结合蛋白简介 | 第37页 |
4.3 Rap家族小GTP结合蛋白与细胞极性 | 第37-40页 |
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40-41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5.2 研究内容 | 第40页 |
5.3 研究意义 | 第40-41页 |
第二章 YIRsr1 GTP酶模块和YIRas2参与调控细胞的双极出芽 | 第41-7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1-47页 |
1.1 实验所用的菌株及质粒 | 第41-45页 |
1.2 药品和试剂 | 第45页 |
1.3 培养基及溶液的制备 | 第45-4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7-51页 |
2.1 解脂耶氏酵母的快速转化 | 第47页 |
2.2 解脂耶氏酵母的基因组提取 | 第47-48页 |
2.3 解脂耶氏酵母的基因敲除 | 第48-49页 |
2.4 解脂耶氏酵母的培养 | 第49页 |
2.5 解脂耶氏酵母的芽痕染色 | 第49页 |
2.6 细胞出芽位点选择方式的统计方法 | 第49-50页 |
2.7 解脂耶氏酵母中蛋白定位的观察 | 第50页 |
2.8 解脂耶氏酵母的过量表达 | 第50-5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1-70页 |
3.1 Y1Rsr1GTP酶模块参与调控细胞的双极出芽 | 第51-65页 |
3.1.1 Y1Rsr1的分离及鉴定 | 第51-53页 |
3.1.2 Y1RSR1基因的敲除 | 第53-54页 |
3.1.3 Y1Rsr1参与调控细胞的双极出芽 | 第54-55页 |
3.1.4 Y1Rsr1的GTP/GDP循环对其调控细胞双极出芽是必需的 | 第55-57页 |
3.1.5 解脂耶氏酵母中Y1Bud2的功能研究 | 第57-60页 |
3.1.6 鉴定解脂耶氏酵母中Y1Rsr1的GEF | 第60-65页 |
3.2 YlRas2参与调控细胞的双极出芽 | 第65-68页 |
3.2.1 YlRas2参与调控细胞的双极出芽 | 第65-66页 |
3.2.2 YlRas2的GTP/GDP循环对其调控细胞的双极出芽有重要的作用 | 第66-67页 |
3.2.3 YlRas2的膜定位对其调控细胞的双极出芽有重要的作用 | 第67-68页 |
3.3 YlRsr1和YlRas2共同参与了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 第68-70页 |
3.3.1 YlRSR1与YlRAS2双缺失致死 | 第68页 |
3.3.2 激活型YlRsr1可以挽救Ylrsr1△ Ylras2△突变体的生长缺陷 | 第68-69页 |
3.3.3 YlRsr1和YlRas2共同参与调控细胞的双极出芽 | 第69-70页 |
4 讨论 | 第70-74页 |
4.1 YlRsr1参与调控细胞双极出芽的作用方式 | 第70-72页 |
4.2 YlRas2参与调控解脂耶氏酵母双极出芽的作用方式 | 第72-74页 |
4.3 YlRsr1参与调控细胞的生长 | 第74页 |
5 小结 | 第74-76页 |
第三章 YlRsr1参与调控细胞的形态发生 | 第76-9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6-77页 |
1.1 所用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76页 |
1.2 药品和试剂 | 第76页 |
1.3 培养基及溶液的制备 | 第76-7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7-78页 |
2.1 解脂耶氏酵母的培养及显微镜观察 | 第77页 |
2.2 解脂耶氏酵母的几丁质染色 | 第77页 |
2.3 解脂耶氏酵母的细胞核染色 | 第77-7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8-89页 |
3.1 Ylrsr1△突变体具有细胞形态缺陷 | 第78-81页 |
3.2 YlRsr1的GTP/GDP循环不是调控细胞形态所必需的 | 第81-83页 |
3.3 YlBud2在细胞形态发生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 第83-87页 |
3.4 YlCdc25和YlSdc25在细胞形态发生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 第87-89页 |
4. 讨论 | 第89-92页 |
4.1 YlRsr1参与对细胞形态发生的调控 | 第89-90页 |
4.2 YlRsr1的GTP/GDP循环在调节细胞形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 第90-91页 |
4.3 Ylbud2△突变体菌丝变弯 | 第91-92页 |
5. 小结 | 第92-93页 |
第四章 双极出芽地标蛋白的功能分析 | 第93-10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93-96页 |
1.1 实验中所用的菌株和质粒 | 第93-96页 |
1.2 药品和试剂 | 第96页 |
1.3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 第9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96-106页 |
3.1 解脂耶氏酵母YlRaxl和YlRax2的功能研究 | 第96-103页 |
3.1.1 YlRax1的功能研究 | 第96-99页 |
3.1.2 YlRax2的功能研究 | 第99-101页 |
3.1.3 YlRax1和YlRax2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101-103页 |
3.2 YlBud8的功能研究 | 第103-106页 |
4. 讨论 | 第106-107页 |
4.1 YlRax1和YlRax2共同参与对细胞双极出芽的调控 | 第106-107页 |
4.2 YlBud8参与对细胞形态的调控 | 第107页 |
5. 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随机插入突变筛选出芽位点选择相关的基因 | 第109-12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09-110页 |
1.1 实验所用的菌株及质粒 | 第109-110页 |
1.2 药品和试剂 | 第110页 |
1.3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 第11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10-113页 |
2.1 TAIL-PCR鉴定随机插入位点 | 第110-11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13-118页 |
3.1 zeta介导的随机插入突变 | 第113-115页 |
3.2 双极出芽缺陷突变体的筛选 | 第115-117页 |
3.3 突变体中突变基因的鉴定 | 第117-118页 |
4. 讨论 | 第118-119页 |
5. 小结 | 第119-121页 |
研究总结及展望 | 第121-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4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