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创新点 | 第5-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35页 |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与功能 | 第10-15页 |
1.1.1 线粒体的形态 | 第10-12页 |
1.1.2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 第12页 |
1.1.3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 第12-15页 |
第二节 线粒体动力学机制及功能 | 第15-22页 |
1.2.1 线粒体动力学概述 | 第15-16页 |
1.2.2 介导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相关蛋白 | 第16-19页 |
1.2.3 线粒体动力学与能量代谢 | 第19-20页 |
1.2.4 线粒体动力学与细胞凋亡及疾病 | 第20-21页 |
1.2.5 线粒体动力学与质量控制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线粒体嵴的组成与功能 | 第22-28页 |
1.3.1 线粒体嵴的形态与结构 | 第22-24页 |
1.3.2 线粒体嵴形成的理论模型 | 第24-25页 |
1.3.3 控制嵴形成的关键蛋白 | 第25-27页 |
1.3.4 线粒体嵴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第27-28页 |
第四节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及功能 | 第28-35页 |
1.4.1 拟核的结构及其组成 | 第28-30页 |
1.4.2 mtDNA的复制和转录系统 | 第30-32页 |
1.4.3 mtDNA与细胞信号通路 | 第32-33页 |
1.4.4 拟核与线粒体动力学 | 第33页 |
1.4.5 mtDNA与疾病和衰老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5-46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35-39页 |
2.1.1 细胞系 | 第35页 |
2.1.2 菌株 | 第35页 |
2.1.3 试剂盒 | 第35-36页 |
2.1.4 试剂与药品 | 第36-37页 |
2.1.5 主要仪器 | 第37-38页 |
2.1.6 主要溶液配制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39-46页 |
2.2.1 质粒和shRNAi载体构建 | 第39-40页 |
2.2.2 抗体 | 第40-41页 |
2.2.3 细胞培养与转染 | 第41页 |
2.2.4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 第41页 |
2.2.5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 | 第41-42页 |
2.2.6 GST-Pull down实验 | 第42-43页 |
2.2.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验 | 第43页 |
2.2.8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43-44页 |
2.2.9 蓝色非变性凝胶电泳实验 | 第44-45页 |
2.2.10 实时定量PCR | 第45-46页 |
第三章 MICOS复合物亚基Mic60可以受到Yme1L的降解调控 | 第46-6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立项依据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第47-64页 |
3.2.1 MICOS复合物亚基的缺失会导致线粒体嵴的消失 | 第47-49页 |
3.2.2 MICOS复合物的降低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降低的积累有关 | 第49-51页 |
3.2.3 MICOS复合物亚基之间联系紧密,Mic60和Mic19是核心成分 | 第51-52页 |
3.2.4 Mic60或Mic19的缺失会导致MICOS复合物减少 | 第52-53页 |
3.2.5 细胞中MICOS复合物亚基的蛋白量总是维持在恒定水平 | 第53-54页 |
3.2.6 MICOS复合物亚基在不同的细胞系中表达水平协调一致 | 第54-55页 |
3.2.7 Yme1L的缺失会导致线粒体嵴的异常 | 第55-56页 |
3.2.8 下调Yme1L能回复由缺失Mci19所引起的Mic60的减少 | 第56-57页 |
3.2.9 Mic60和Yme1L具有相互作用 | 第57-58页 |
3.2.10 直接下调Yme1L不会对Mic60产生影响 | 第58-60页 |
3.2.11 Mic19和Mic60具有相互作用 | 第60-61页 |
3.2.12 Mic60的371-590位氨基酸与Mic19直接结合 | 第61-62页 |
3.2.13 Mic60的371-590位氨基酸与Yme1L直接结合 | 第62-64页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64-65页 |
第四章 Mic60的缺陷对线粒体动力学以及mtDNA的影响 | 第65-8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立项依据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第66-79页 |
4.2.1 Mic60缺失后线粒体会发生“膨胀” | 第66-67页 |
4.2.2 Mic60的缺失是线粒体“膨胀化”的主要因素 | 第67-69页 |
4.2.3 缺失Mic60会抑制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 | 第69-70页 |
4.2.4 缺失Mic60会影响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的稳定性 | 第70-71页 |
4.2.5 缺失Mic60会促进mtDNA的聚集 | 第71-72页 |
4.2.6 回复Mic60的表达能恢复线粒体至正常形态 | 第72-73页 |
4.2.7 Mic60的缺失会导致mtDNA的异常分布 | 第73-75页 |
4.2.8 缺失Mic60所引起的mtDNA聚集与DRP1蛋白水平的降低无关 | 第75-77页 |
4.2.9 Mic60能影响mtDNA的转录水平 | 第77-78页 |
4.2.10 Mic60能影响mtDNA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 第78-79页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79-8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5页 |
缩略词表 | 第95-97页 |
作者简历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