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各种船舶论文--运输船论文--货船论文

油船水下破舱油品泄漏动力学机理及特性研究

创新点摘要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2 油船水下破舱油品泄漏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6-20页
        1.2.1 破舱油船油品泄漏预测研究第16-18页
        1.2.2 泄漏影响因子作用机制研究第18-19页
        1.2.3 发展趋势第19-20页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第20-22页
        1.3.1 研究目标第20页
        1.3.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3 研究方法第21-22页
第2章 油船水下破舱油品泄漏现象及流体动力学理论基础第22-28页
    2.1 油船水下破舱油品泄漏现象描述第22-24页
        2.1.1 油船结构及水下破孔特征第22页
        2.1.2 油品物理特性第22-23页
        2.1.3 泄漏过程及流体动力学因素分析第23-24页
        2.1.4 多相流现象第24页
    2.2 粘性流体动力学方程组第24-27页
        2.2.1 连续性方程第25页
        2.2.2 粘性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第25页
        2.2.2 能量微分方程第25-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油船水下破舱油品泄漏过程的模型试验第28-43页
    3.1 泄漏模型试验概述第28-29页
    3.2 模型试验系统第29-33页
        3.2.1 测试装置第29-31页
        3.2.2 模型舱设计第31-33页
        3.2.3 水池设计第33页
    3.3 试验方案设计第33-36页
        3.3.1 油品物性因子第33-34页
        3.3.2 破孔规格因子第34-35页
        3.3.3 油舱油品装载条件第35-36页
        3.3.4 试验对照组第36页
    3.4 单壳油船侧面泄漏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6-41页
        3.4.1 传感器观测数据第37页
        3.4.2 泄漏过程录像信息第37-41页
    3.5 双壳油船底部泄漏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1-42页
        3.5.1 试验结果第41页
        3.5.2 结果分析第41-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油船水下破舱油品泄漏过程数值模拟第43-62页
    4.1 数学模型概述第43-46页
        4.1.1 湍流模型第43-44页
        4.1.2 多相流模型第44-45页
        4.1.3 模型简化第45页
        4.1.4 模型假设第45-46页
    4.2 数值方法第46-49页
        4.2.1 PISO算法第46页
        4.2.2 数值计算稳定性分析及精度验证第46-49页
    4.3 泄漏过程数值模拟实例及分析第49-60页
        4.3.1 物理模型第49-50页
        4.3.2 网格划分第50-51页
        4.3.3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设置第51-52页
        4.3.4 模拟结果及验证第52-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5章 油船水下破舱油品泄漏动力学机理分析第62-71页
    5.1 油品水下泄漏过程的动力学预测模型第62-64页
    5.2 单壳油舱侧面破损泄漏情境的分阶段分析第64-66页
        5.2.1 泄漏阶段划分第64-65页
        5.2.2 分阶段泄漏特征分析第65-66页
    5.3 双壳油船底部破损情境泄漏的分阶段分析第66-70页
        5.3.1 试验现象分析第66-67页
        5.3.2 泄漏阶段划分第67-68页
        5.3.3 分阶段泄漏特征分析第68-70页
    5.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6章 油船水下破舱油品泄漏的破孔特征效应第71-86页
    6.1 问题的提出第71页
    6.2 破孔特征对泄漏特征参数的影响第71-79页
        6.2.1 破孔高度对泄漏特征参数的影响第71-77页
        6.2.2 破孔直径对泄漏特征参数的影响第77-79页
    6.3 破孔特征效应的分阶段分析第79-82页
        6.3.1 破孔高度效应分阶段分析第79-81页
        6.3.2 破孔直径效应分阶段分析第81-82页
    6.4 破孔特征效应无量纲分析第82-85页
        6.4.1 破孔高度效应的无量纲分析第83-84页
        6.4.2 破孔孔径效应的无量纲分析第84-85页
    6.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7章 油船水下破舱油品泄漏过程的油品粘度效应第86-99页
    7.1 问题的提出第86-87页
    7.2 粘性作用机制理论分析第87页
    7.3 阶段性机理分析第87-88页
    7.4 泄漏过程的油品粘度效应试验第88-91页
        7.4.1 试验设计第88页
        7.4.2 试验结果第88-91页
    7.5 泄漏过程的油品粘度效应分析第91-98页
        7.5.1 油品粘度对泄漏特征参数的影响第91-92页
        7.5.2 不同泄漏阶段油品粘度的作用形式第92-95页
        7.5.3 粘度效应分析第95-98页
    7.6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8章 油船水下破舱油品泄漏过程的双层底初始水层效应第99-113页
    8.1 问题的提出第99-100页
    8.2 初始水层对泄漏的作用机制第100-101页
        8.2.1 双层底初始水层的形成第100-101页
        8.2.2 泄漏终态的静力学平衡第101页
    8.3 初始水层效应试验设计第101-107页
        8.3.1 试验设计思想第101-102页
        8.3.2 试验条件第102页
        8.3.3 试验程序第102-103页
        8.3.4 试验结果第103-105页
        8.3.5 试验结果验证与分析第105-107页
    8.4 初始水层效应的分阶段机理分析第107-109页
        8.4.1 自由泄漏阶段第107-108页
        8.4.2 受阻泄漏阶段第108-109页
    8.5 初始水层效应的无量纲分析第109-111页
    8.6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113-115页
    9.1 工作总结第113-114页
    9.2 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5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作者简介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上交通枢纽建设的悬浮泥沙数值模拟与遥感监测研究--以大连海上机场为背景
下一篇:孪生对AZ31B镁合金板材V型弯曲中性层偏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