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吉林省双阳乡村旅游示范区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4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范围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范围界定第16-18页
        1.3.2 研究区域范围第18页
    1.4 旅游标准化研究现状第18-20页
        1.4.1 旅游标准学概念第18-19页
        1.4.2 国内外旅游业标准化发展历程对比第19页
        1.4.3 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评述第19-20页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0-25页
        1.5.1 研究内容第20-22页
        1.5.2 研究方法第22-24页
        1.5.3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2章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研究第25-37页
    2.1 相关概念第25-30页
        2.1.1 乡村旅游第25-27页
        2.1.2 乡村旅游规划第27-28页
        2.1.3 旅游规划第28页
        2.1.4 指标第28页
        2.1.5 指标体系第28-29页
        2.1.6 旅游环境容量第29-30页
    2.2 乡村旅游规划相关理论第30-32页
        2.2.1 旅游者行为理论第30页
        2.2.2 生命周期理论第30-31页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1页
        2.2.4 木桶理论第31页
        2.2.5 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第31-32页
    2.3 国内外乡村旅游示范区规划指标体系研究状况第32-35页
        2.3.1 国内研究动态第32-33页
        2.3.2 国外研究动态第33-34页
        2.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第34-35页
    2.4 乡村旅游规划的特点第35-36页
        2.4.1 系统性第35页
        2.4.2 战略性第35页
        2.4.3 技术性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双阳乡村旅游示范区现状及规划指标探析第37-62页
    3.1 双阳乡村旅游示范区规划指标体系构建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第37-38页
        3.1.1 必要性第37页
        3.1.2 可行性第37-38页
    3.2 双阳乡村旅游示范区基础资料调查第38-41页
        3.2.1 区域占位解析第38-39页
        3.2.2 产业发展概况第39-40页
        3.2.3 生态环境概述第40-41页
    3.3 双阳区乡村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普查分析与评价第41-48页
        3.3.1 旅游资源普查第41-43页
        3.3.2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第43-46页
        3.3.3 乡村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评价第46-47页
        3.3.4 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第47-48页
    3.4 乡村旅游示范区客源市场分析第48-58页
        3.4.1 客源市场现状分析第48-53页
        3.4.2 乡村旅游业发展竞争力分析第53页
        3.4.3 关联区域乡村旅游竞争力对比第53-55页
        3.4.4 客源市场定位和细分第55-56页
        3.4.5 旅游客源市场预测第56-58页
    3.5 双阳乡村旅游景点存在问题及成因第58-61页
        3.5.1 调研对象的选择第58-59页
        3.5.2 乡村旅游景点规划存在问题第59-61页
    3.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4章 双阳乡村旅游示范区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第62-101页
    4.1 双阳乡村旅游示范区规划指标体系构建框架第62-64页
        4.1.1 双阳乡村旅游示范区规划指标提取的原则第62-63页
        4.1.2 双阳乡村旅游示范区规划指标提取确立的依据第63页
        4.1.3 指标因子体系框架及层级关系解析第63-64页
    4.2 指标的选取及筛选过程第64-68页
        4.2.1 子系统层的确定第64页
        4.2.2 指标层的选取第64-68页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8-78页
        4.3.1 方法概述第68-71页
        4.3.2 指标权重确定第71-75页
        4.3.3 指标属性确定第75-76页
        4.3.4 指标适用景区类型第76-78页
    4.4 指标的解读及赋值方法第78-93页
        4.4.1 社会及经济子系统指标的解读及赋值方法第78-80页
        4.4.2 旅游环境质量子系统指标解读及赋值方法第80-85页
        4.4.3 行为活动子系统指标解读及赋值方法第85-89页
        4.4.4 设施配套子系统指标解读及赋值方法第89-91页
        4.4.5 土地使用控制子系统指标解读及赋值方法第91-92页
        4.4.6 旅游环境保护子系统指标解读及赋值方法第92-93页
    4.5 指标体系评价应用第93-100页
        4.5.1 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第93-95页
        4.5.2 实证评价第95-100页
    4.6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结论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6页
附录第106-11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东铁路吉林段历史建筑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Zigbee的智能三表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