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论文主要符号参阅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汽车车身轻量化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4-18页 |
1.2.1 汽车车身轻量化结构分析及优化发展 | 第14-16页 |
1.2.2 轻量化制造工艺 | 第16页 |
1.2.3 车身轻量化材料及其在车身制造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1.3 复合材料在汽车车身的应用 | 第18-20页 |
1.3.1 国外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现状及其相关法规 | 第20-21页 |
1.4.1 国外汽车碰建研究现状及相关法规 | 第20-21页 |
1.4.2 国内汽车碰撞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1-23页 |
第2章 碰撞仿真分析及复合材料力学理论 | 第23-33页 |
2.1 概述 | 第23页 |
2.2 碰撞仿真分析基本理论 | 第23-28页 |
2.2.1 有限元分析法 | 第23-24页 |
2.2.2 非线性有限元力学平衡方程 | 第24-28页 |
2.3 复合材料力学基础 | 第28-31页 |
2.3.1 复合材料 | 第28页 |
2.3.2 层合板复合材料基本结构形式 | 第28-30页 |
2.3.3 各向异性弹性力学理论 | 第30-31页 |
2.3.4 有限元法分析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汽车侧门防撞梁碰撞分析 | 第33-45页 |
3.1 概述 | 第33页 |
3.2 汽车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41页 |
3.2.1 单元设置 | 第35-36页 |
3.2.2 材料模型选择 | 第36-39页 |
3.2.3 沙漏控制 | 第39-40页 |
3.2.4 接触方式选取 | 第40页 |
3.2.5 碰撞器速度变化曲线 | 第40-41页 |
3.3 防撞梁的性能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3.4 模型数据分析 | 第42-44页 |
3.4.1 撞击力分析 | 第42-43页 |
3.4.2 吸能分析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变厚度防撞梁优化设计研究 | 第45-58页 |
4.1 概述 | 第45页 |
4.2 防撞梁变厚度设计研究 | 第45-48页 |
4.2.1 不同厚度的防撞梁仿真分析 | 第45-47页 |
4.2.2 防撞梁变厚度设计思路 | 第47-48页 |
4.2.3 变厚度防撞梁制造方案 | 第48页 |
4.3 防撞梁变厚度设计及优化流程 | 第48-53页 |
4.3.1 建立数学模型 | 第49-50页 |
4.3.2 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 | 第50-51页 |
4.3.3 建立Kriging代理模型与精度验证 | 第51-53页 |
4.4 利用NSGA-II算法进行求解 | 第53-54页 |
4.4.1 NSGA-II算法 | 第53-54页 |
4.4.2 NSGA-II算法的参数设置与Pareto解集 | 第54页 |
4.5 结果验证及分析 | 第54-56页 |
4.5.1 结果验证 | 第54-55页 |
4.5.2 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