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序言 | 第6-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7页 |
缩略词表 | 第21-28页 |
前言 | 第28-4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28-40页 |
1.1 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多样性特征研究的紧迫性 | 第28-32页 |
1.2 尿标本采集是微生态研究的关键技术 | 第32-33页 |
1.3 IL-8是新型膀胱炎症诊断因子,微生态调节其释放 | 第33-34页 |
1.4 饮食决定尿液成分 | 第34-35页 |
1.5 饮食影响微生态 | 第35-36页 |
1.6 饮食对肠道微生态、机体免疫及代谢发生同步调节作用 | 第36-38页 |
1.7 饮食与T2DM的发生及发展相关 | 第38-39页 |
1.8 饮食通过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缓解T2DM患者病情 | 第39-40页 |
2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4 技术路线 | 第41页 |
5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41-42页 |
6 创新性 | 第42-43页 |
第一部分 改良式中段尿与导尿术尿标本采集法对尿液微生态的影响 | 第43-62页 |
1 研究假设 | 第43页 |
2 方法 | 第43-49页 |
2.1 研究设计 | 第43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43-44页 |
2.3 一般情况调查 | 第44页 |
2.4 伦理审核和知情同意 | 第44页 |
2.5 饮食 | 第44页 |
2.6 尿标本采集法 | 第44-45页 |
2.7 微生态检测实验用物 | 第45-47页 |
2.8 细菌基因组DNA的抽提、PCR与MISEQ测序 | 第47-49页 |
2.9 生物信息和统计分析 | 第49页 |
3 结果 | 第49-59页 |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第49-51页 |
3.2 尿培养结果和测序结果 | 第51页 |
3.3 MMSU与TUC采集法尿液微生态结果比较 | 第51-59页 |
4 讨论 | 第59-62页 |
4.1 概述 | 第59页 |
4.2 持续分开阴唇可防止尿标本被污染 | 第59-60页 |
4.3 标本采集前及现场指导有利于采集工作顺利进行 | 第60-61页 |
4.4 MMSU可保证采集到真正中段尿 | 第61-62页 |
第二部分 女性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的研究 | 第62-85页 |
1 研究假设 | 第62页 |
2 方法 | 第62-65页 |
2.1 研究设计 | 第62-63页 |
2.2 标本采集 | 第63-64页 |
2.3 生物信息和统计分析 | 第64页 |
2.4 测序数据 | 第64-65页 |
2.5 质量保障 | 第65页 |
3 结果 | 第65-79页 |
3.1 T2DM组和健康组一般情况 | 第65-67页 |
3.2 尿液微生态概况 | 第67-70页 |
3.3 T2DM组与健康组尿液微生态结构比较 | 第70-73页 |
3.4 T2DM患者生物标识物 | 第73-74页 |
3.5 影响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的因素 | 第74-79页 |
3.6 尿液微生态群落基因组功能比较分析 | 第79页 |
4 讨论 | 第79-85页 |
4.1 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复杂度较健康人下降 | 第79-80页 |
4.2 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门水平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化 | 第80-81页 |
4.3 T2DM患者菌群属水平变化与患者个体特征有关 | 第81-84页 |
4.4 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与代谢紊乱有关 | 第84-85页 |
第三部分 女性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与膀胱炎症反应的关系 | 第85-100页 |
1 研究假设 | 第85页 |
2 方法 | 第85-86页 |
3 结果 | 第86-96页 |
3.1 NIL8组与WIL8组患者一般情况 | 第86-88页 |
3.2 尿IL-8浓度与尿液微生态复杂度关系 | 第88-89页 |
3.3 尿液中IL-8的生物标识物 | 第89-90页 |
3.4 尿液IL-8与尿液微生态的关系 | 第90-96页 |
4 讨论 | 第96-100页 |
4.1 尿液出现IL-8可产生聚类效应 | 第96页 |
4.2 生物标识物的出现可能是防御反应体现 | 第96页 |
4.3 尿液微生态结构调整着膀胱炎症反应状态 | 第96-100页 |
第四部分 饮食对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与膀胱炎症反应的调节效应 | 第100-134页 |
1 研究假设 | 第100页 |
2 理论模型 | 第100页 |
3 方法 | 第100-105页 |
3.1 饮食摄入量的调查 | 第100-103页 |
3.2 食物摄入重量转换成营养素摄入量 | 第103-104页 |
3.3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能量百分比的计算 | 第104页 |
3.4 统计方法 | 第104-105页 |
4 结果 | 第105-124页 |
4.1 T2DM患者营养素摄入情况 | 第105-106页 |
4.2 拟行调节效应分析的细菌 | 第106-109页 |
4.3 微生态与IL-8浓度的相关性 | 第109-111页 |
4.4 饮食对RUMINOCOCCUS相对丰度与IL-8浓度相关性的调节效应 | 第111-115页 |
4.5 饮食对COMAMONAS相对丰度与IL-8浓度的调节效应 | 第115-119页 |
4.6 饮食对CYTOPHAGA相对丰度与IL-8浓度相关性的调节效应 | 第119-121页 |
4.7 饮食对ANAEROTRUNCUS相对丰度与IL-8浓度的调节 | 第121-122页 |
4.8 饮食对GIESBERGERIA相对丰度与IL-8浓度相关性的调节效应 | 第122-124页 |
5 讨论 | 第124-134页 |
5.1 饮食对RUMINOCOCCUS与IL-8相关性的调节效应 | 第125-130页 |
5.2 饮食对COMAMONAS与IL-8相关性的调节效应 | 第130-132页 |
5.3 饮食对CYTOPHAGA与IL-8相关性的调节效应 | 第132页 |
5.4 饮食对ANAEROTRUNCUS与IL-8相关性的调节效应 | 第132-134页 |
全文结论 | 第134-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63页 |
附录 | 第163-175页 |
综述 | 第175-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1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主持课题和发表论文 | 第191-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