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13-21页 |
1.1 手性及手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1.1 手性与手性对映异构体活性 | 第13-14页 |
1.1.2 手性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 氧化吲哚衍生的膦酸酯类化合物 | 第15-16页 |
1.2.1 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学结构:氧化吲哚 | 第15-16页 |
1.2.2 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学结构:有机膦酸酯类化合物 | 第16页 |
1.3 试验模型:斑马鱼 | 第16-17页 |
1.4 斑马鱼心脏的发育过程 | 第17-18页 |
1.5 斑马鱼心脏的早期发育相关基因 | 第18-19页 |
1.6 斑马鱼心脏发生环化相关基因 | 第19-20页 |
1.7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38页 |
2.1 实验所需的主要试剂及购买公司 | 第21-23页 |
2.2 实验所需试剂盒 | 第23页 |
2.3 实验所需试剂配制 | 第23-27页 |
2.4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2.5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5.1 斑马鱼的饲养 | 第28页 |
2.5.2 大肠杆菌、李斯特菌 | 第28页 |
2.6 实验方法 | 第28-37页 |
2.6.1 氧化吲哚衍生物相关物理、化学性质在线预测 | 第28页 |
2.6.2 氧化吲哚衍生物畸形表型材料获得 | 第28-29页 |
2.6.3 原位杂交斑马鱼胚胎的收集、固定 | 第29-30页 |
2.6.4 水生毒理联合效应 | 第30-31页 |
2.6.5 斑马鱼RNA提取 | 第31页 |
2.6.6 合成cDNA | 第31-32页 |
2.6.7 引物设计和合成 | 第32页 |
2.6.8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32页 |
2.6.9 DNA片段连接 | 第32-33页 |
2.6.10 大肠杆菌DH5α转化 | 第33页 |
2.6.11 重组质粒的检测与测序 | 第33页 |
2.6.12 摇菌、提质粒 | 第33页 |
2.6.13 重组质粒M13 PCR线性化、纯化回收 | 第33-34页 |
2.6.14 cmlc1、myl7、tbx20探针合成 | 第34页 |
2.6.15 原位杂交 | 第34-36页 |
2.6.16 制备药敏试纸 | 第36页 |
2.6.17 DH5α抑菌圈检测实验 | 第36-37页 |
2.6.18 李斯特菌抑菌圈检测实验 | 第37页 |
2.7 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52页 |
3.1 三组氧化吲哚衍生物的理化性质的预测 | 第38-39页 |
3.2 三组氧化吲哚衍生物的生物活性潜力预测 | 第39-40页 |
3.3 三组氧化吲哚衍生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致畸作用 | 第40-42页 |
3.4 三组氧化吲哚衍生物对斑马鱼胚胎活性差异研究 | 第42-43页 |
3.4.1 三组氧化吲哚衍生物毒性(LC_(50))测定 | 第42页 |
3.4.2 三组氧化吲哚衍生物及其对映异构体的毒理活性差异 | 第42-43页 |
3.5 三组氧化吲哚衍生物对映异构体联合毒染效应研究 | 第43-44页 |
3.6 氧化吲哚衍生物对斑马鱼心脏的早期发育的影响 | 第44-48页 |
3.6.1 手性氧化吲哚衍生物与斑马鱼心脏发育相关基因myl7基因的关系 | 第44-46页 |
3.6.2 手性氧化吲哚衍生物与斑马鱼心脏发育相关基因cmlc1基因的关系 | 第46-48页 |
3.7 氧化吲哚衍生物对斑马鱼心脏环化发生的影响 | 第48-50页 |
3.8 三组氧化吲哚衍生物抑菌活性检测 | 第50-52页 |
4 讨论 | 第52-56页 |
4.1 三组氧化吲哚衍生物对斑马鱼胚胎具有毒理作用 | 第52-53页 |
4.2 三组氧化吲哚衍生物对斑马鱼胚胎的毒力活性具有差异 | 第53-54页 |
4.3 三组氧化吲哚衍生物对斑马鱼心脏早期发育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1 氧化吲哚衍生物对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 | 第54页 |
4.3.2 氧化吲哚衍生物对斑马鱼心脏环化发生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 结论 | 第55页 |
4.5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