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主要概念解析 | 第10-12页 |
| ·贫困 | 第10-11页 |
|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11页 |
| ·人力资本 | 第11页 |
| ·社会资本 | 第11-12页 |
| ·理论选择 | 第12-15页 |
| ·贫困理论 | 第12-13页 |
| ·治理理论 | 第13-15页 |
| 第2章 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关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 | 第16-17页 |
| ·关于城市反贫困的综合研究 | 第17-19页 |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假设 | 第19页 |
| ·研究方式 | 第19-20页 |
| ·访谈对象的选取 | 第20-21页 |
| 第4章 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现状——以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为例 | 第21-27页 |
| ·劲松街道基本情况与人口构成 | 第21页 |
| ·劲松街道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概况 | 第21-23页 |
| ·生活水平低下 | 第21-22页 |
| ·文化程度低下,身体素质较差 | 第22-23页 |
| ·心态消极,不愿主动就业脱贫 | 第23页 |
| ·贫困群体的致贫因素与需求 | 第23-26页 |
| ·城市贫困成因的宏观分析 | 第23-24页 |
| ·人力资本缺乏 | 第24-25页 |
| ·社会资本缺乏 | 第25页 |
| ·城市贫困群体的心理需求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5章 现行的城市贫困治理模式 | 第27-39页 |
| ·低保制度的建立及发展过程 | 第27-28页 |
| ·低保制度的实施运行 | 第28-31页 |
| ·低保标准 | 第28-30页 |
| ·低保对象 | 第30页 |
| ·低保制度配套的救助政策 | 第30-31页 |
| ·低保制度的反贫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6页 |
| ·低保制度自身设计不足 | 第31-33页 |
| ·低保对象的隐性就业和隐性收入问题 | 第33页 |
| ·低保标准偏低且地区差异大 | 第33-35页 |
| ·低保制度的覆盖面小,边缘群体处境艰难 | 第35页 |
| ·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不足 | 第35-36页 |
| ·低保制度的反贫困效应不足 | 第36页 |
| ·正确定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反贫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6章 城市贫困治理的新视角 | 第39-43页 |
| ·NGO 与贫困治理 | 第39-40页 |
| ·发展型社会政策 | 第40-41页 |
| ·社区发展模式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7章 城市贫困治理的对策分析 | 第43-47页 |
| ·提高城市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 第43页 |
|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贫困 | 第43-44页 |
| ·建立就业促进机制,多渠道促进就业 | 第44-45页 |
| ·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服务类救助 | 第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