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关键技术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第17-3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18页 |
2.2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18-20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2.2.2 野外调查 | 第19-20页 |
2.3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20-28页 |
2.3.1 波段组合 | 第21-24页 |
2.3.2 图像增强处理 | 第24-25页 |
2.3.3 几何校正 | 第25-26页 |
2.3.4 遥感图像处理结果 | 第26-28页 |
2.4 基于RS的土地覆被信息提取 | 第28-32页 |
2.4.1 分类体系方案 | 第28页 |
2.4.2 基于RS的解译标志 | 第28-29页 |
2.4.3 基于RS的螳螂江流域土地覆被解译结果 | 第29-31页 |
2.4.4 解译精度验证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螳螂江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 第32-47页 |
3.1 土地覆被数量结构变化 | 第32-34页 |
3.2 土地覆被类型转移变化 | 第34-41页 |
3.2.1 转移矩阵理论 | 第34页 |
3.2.2 土地覆被转移矩阵分析 | 第34-35页 |
3.2.3 基于转移矩阵的土地覆被时序变化特征分析 | 第35-41页 |
3.3 螳螂江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空间变化特征分析-以采矿用地为例 | 第41-43页 |
3.3.1 空间质心迁移模型 | 第41-42页 |
3.3.2 采矿用地质心迁移分析 | 第42-43页 |
3.4 螳螂江流域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43-47页 |
3.4.1 地形因子——地形地貌 | 第43-45页 |
3.4.2 采矿业的快速发展 | 第45-46页 |
3.4.3 国家政策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螳螂江流域土地覆被模拟预测模型 | 第47-74页 |
4.1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47-68页 |
4.1.1 元胞自动机模型简介 | 第47-48页 |
4.1.2 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48页 |
4.1.3 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在GIS中的应用 | 第48-49页 |
4.1.4 螳螂江流域土地覆被变化CA模型构建 | 第49-50页 |
4.1.5 螳螂江流域各年度土地覆被转换规则分析 | 第50-67页 |
4.1.6 螳螂江流域土地覆被转换规则制定 | 第67-68页 |
4.2 MARKOV模型 | 第68-71页 |
4.2.1 Markov模型简介 | 第68-69页 |
4.2.2 Markov模型构建 | 第69-71页 |
4.3 CA-MARKOV复合模型 | 第71-74页 |
第五章 螳螂江流域土地覆被模拟预测 | 第74-81页 |
5.1 螳螂江流域土地覆被预测验证 | 第74-77页 |
5.1.1 螳螂江流域2009年土地覆被预测 | 第74-77页 |
5.1.2 预测精度验证 | 第77页 |
5.2 螳螂江流域土地覆被预测 | 第77-78页 |
5.3 螳螂江流域土地覆被预测结果分析 | 第78-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82页 |
6.3 应用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