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巴彦村镇银行为例
| 摘要 | 第8-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 1 引言 | 第11-18页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 1.4 研究的思路及主要方法 | 第16-18页 |
| 2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 2.1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2.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 2.1.2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2.2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 2.2.1 金融深化理论 | 第19-20页 |
| 2.2.2 金融共生理论 | 第20页 |
| 2.2.3 金融约束理论 | 第20-22页 |
| 3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9页 |
| 3.1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概况 | 第22-24页 |
| 3.1.1 巴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现状 | 第22页 |
| 3.1.2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 3.2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 3.2.1 股权结构不合理 | 第24-25页 |
| 3.2.2 村镇银行知名度不高 | 第25-26页 |
| 3.2.3 业务开展困难 | 第26-27页 |
| 3.2.4 盈利能力低下 | 第27页 |
| 3.2.5 人才结构不合理 | 第27-28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4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3页 |
| 4.1 财务变化因素 | 第29-30页 |
| 4.2 客户流动因素 | 第30页 |
| 4.3 业务拓展因素 | 第30-31页 |
| 4.4 风险匹配因素 | 第31页 |
| 4.5 人力资源配置因素 | 第31-32页 |
| 4.6 金融生态因素 | 第32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5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33-44页 |
| 5.1 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 | 第33-34页 |
| 5.1.1 动态可比性原则 | 第33页 |
| 5.1.2 可行性原则 | 第33页 |
| 5.1.3 系统性原则 | 第33-34页 |
| 5.1.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 第34页 |
| 5.1.5 可持续原则 | 第34页 |
| 5.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 第34-39页 |
| 5.2.1 财务变化因素指标设置 | 第35-36页 |
| 5.2.2 客户流动因素指标设置 | 第36页 |
| 5.2.3 业务拓展因素指标设置 | 第36-37页 |
| 5.2.4 风险匹配因素指标设置 | 第37-38页 |
| 5.2.5 人力资源配置因素指标设置 | 第38页 |
| 5.2.6 金融生态因素指标设置 | 第38-39页 |
| 5.3 模型建立 | 第39-43页 |
| 5.3.1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39-42页 |
| 5.3.2 实证分析的结论 | 第42-4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6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4-47页 |
| 6.1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 第44页 |
| 6.2 明确市场定位和客户目标 | 第44页 |
| 6.3 增强业务能力 | 第44-45页 |
| 6.4 提高盈利能力 | 第45页 |
| 6.5 建设人才队伍 | 第45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7 结论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