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6-21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史 | 第16-17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1.2.3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 第18页 |
1.2.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1.2.5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1.3 锂离子电池中常见的术语 | 第21-24页 |
1.3.1 电池的电压 | 第21-22页 |
1.3.2 电池的容量 | 第22-23页 |
1.3.3 电池的能量 | 第23页 |
1.3.4 电池的功率 | 第23页 |
1.3.5 充放电速率 | 第23-24页 |
1.3.6 库伦效率 | 第24页 |
1.4 铁氧体纳米材料负极材料 | 第24-28页 |
1.4.1 铁氧体材料概述 | 第24页 |
1.4.2 氧化铁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 第24-27页 |
1.4.3 铁酸钡及铁酸锶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 第27-28页 |
1.5 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 第28-29页 |
1.6 本文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测试方法 | 第31-37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2.4 材料结构表征和分析 | 第32-34页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 | 第32-33页 |
2.4.2 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和示差扫描热量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rimetry,DSC) | 第33页 |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 第33页 |
2.4.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ield emission sanning electronmicroscopy,FESEM) | 第33-34页 |
2.4.5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 第34页 |
2.5 电极材料活性物质的准备及实验电池的组装 | 第34-37页 |
2.5.1 电极的制备 | 第34页 |
2.5.2 电池的组装 | 第34页 |
2.5.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碳包覆锌掺杂Fe_3O_4纳米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37-53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页 |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38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38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8-51页 |
3.3.1 电极材料的结构与物相表征 | 第38-46页 |
3.3.2 电化学性能评价 | 第46-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锌掺杂BaFe_(12)O_(19)纳米片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53-65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4页 |
4.2.1 原料及试剂 | 第54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54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4.3.1 电极材料的结构与物相表征 | 第54-59页 |
4.3.2 电化学储能性能的评价 | 第59-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锌掺杂SrFe_(12)O_(19)纳米片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65-77页 |
5.1 引言 | 第65-6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6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66页 |
5.2.2 实验步骤 | 第66页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6-76页 |
5.3.1 电极材料的结构与物相表征 | 第66-71页 |
5.3.2 电化学储能性能的评价 | 第71-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附录 | 第89-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90-9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