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一)敦煌本《佛说地藏菩萨经》相关研究概述 | 第10页 |
(二)大理本《佛说地藏菩萨经》相关研究概述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2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一)大理本 | 第12页 |
(二)敦煌本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经本的检索与整理 | 第13-22页 |
一、大理本《佛说地藏菩萨经》检索与整理 | 第13-15页 |
(一)大理本7种分说 | 第13-15页 |
(二)大理本概述 | 第15页 |
二、敦煌本《佛说地藏菩萨经》检索与整理 | 第15-21页 |
(一)敦煌本30种分说 | 第15-19页 |
(二)敦煌本概述 | 第19-21页 |
三、敦煌本的内部比较与分类 | 第21页 |
(一)敦煌广本 | 第21页 |
(二)敦煌略本 | 第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经本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 第22-30页 |
一、文本比较与分析 | 第22-26页 |
(一)文本比较 | 第22-26页 |
(二)文本分析 | 第26页 |
二、经文义理比较与分析 | 第26-27页 |
三、俗字比较与分析 | 第27-29页 |
(一)俗字比较 | 第27-28页 |
(二)俗字分析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经本功能与信仰实践比较 | 第30-43页 |
一、文本主张功能的同与异 | 第30页 |
(一)相似性 | 第30页 |
(二)差异性 | 第30页 |
二、敦煌本的信仰实践 | 第30-34页 |
(一)写经 | 第31-32页 |
(二)称念名号 | 第32-33页 |
(三)造像与壁画 | 第33页 |
(四)经卷画 | 第33-34页 |
(五)其他 | 第34页 |
三、大理本的信仰实践 | 第34-40页 |
(一)刻写经文 | 第34-35页 |
(二)称念名号 | 第35页 |
(三)造像 | 第35-36页 |
(四)大理本信仰实践历时要素 | 第36-40页 |
四、大理本的信仰实践特征 | 第40-42页 |
(一)地方化 | 第40页 |
(二)民族化 | 第40-41页 |
(三)世俗化 | 第41页 |
(四)唯功能化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从大理本《佛说地藏菩萨经》观察白族(先民)文化结构体系 | 第43-63页 |
一、对经文母本的探讨 | 第43页 |
二、大理本《佛说地藏菩萨经》与文化接触探讨 | 第43-44页 |
(一)从地藏菩萨白语称谓说起 | 第43-44页 |
(二)大理本《佛说地藏菩萨经》来源探讨 | 第44页 |
三、文化接触与白族(先民)文化体系结构探讨 | 第44-51页 |
(一)火葬墓碑刻形制探讨 | 第44-45页 |
(二)火葬墓碑刻体现的白族(先民)文化体系内部结构 | 第45-47页 |
(三)火葬墓碑刻体现的白族(先民)文化体系外部结构 | 第47-51页 |
四、功能与大理本信仰流变趋势探讨 | 第51-62页 |
(一)供奉造像 | 第51-52页 |
(二)祈福消灾 | 第52-56页 |
(三)超荐亡灵 | 第56-57页 |
(四)迎接新生 | 第57-60页 |
(五)功能对信仰实践的引导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附录一 大理本《佛说地藏菩萨经》辑录 | 第64-69页 |
附录二 敦煌本《佛说地藏菩萨经》辑录 | 第69-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