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2章 新型城镇化推进中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理论分析 | 第26-4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30页 |
2.1.1 新型城镇化的含义、内容、基本原则 | 第26-28页 |
2.1.2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含义及内容 | 第28-30页 |
2.2 新型城镇化推进中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理论基础 | 第30-34页 |
2.2.1 城乡结构转换理论 | 第30-31页 |
2.2.2 行政区划理论 | 第31-32页 |
2.2.3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关系理论 | 第32-33页 |
2.2.4 府际关系理论 | 第33-34页 |
2.3 新型城镇化战略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基本要求 | 第34-37页 |
2.3.1 坚持以人为本 | 第35页 |
2.3.2 体现城市型建制与乡建制的本质差别 | 第35-36页 |
2.3.3 体现科学合理城市体系的建构 | 第36-37页 |
2.3.4 以实现乡镇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 第37页 |
2.4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意义 | 第37-41页 |
2.4.1 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 第37-38页 |
2.4.2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 第38页 |
2.4.3 促进小城镇发展 | 第38-39页 |
2.4.4 优化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 第39-41页 |
第3章 新型城镇化推进中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现状分析 | 第41-54页 |
3.1 新型城镇化推进中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基本情况 | 第41-44页 |
3.1.1 东部地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基本情况 | 第41-42页 |
3.1.2 中部地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基本情况 | 第42-43页 |
3.1.3 西部地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基本情况 | 第43-44页 |
3.2 新型城镇化推进中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4-49页 |
3.2.1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标准不统一 | 第44页 |
3.2.2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方式不合理 | 第44-45页 |
3.2.3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超越了当地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 | 第45-46页 |
3.2.4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与相关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利益抵牾 | 第46-47页 |
3.2.5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忽视民意 | 第47-48页 |
3.2.6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相关配套制度改革滞后 | 第48-49页 |
3.3 新型城镇化推进中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9-54页 |
3.3.1 科学理论的战略研究准备不足 | 第49-50页 |
3.3.2 “左”倾幼稚病隐隐作祟 | 第50-51页 |
3.3.3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法律制度缺失 | 第51-52页 |
3.3.4 相关体制因素的掣肘 | 第52-54页 |
第4章 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中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对策思考 | 第54-64页 |
4.1 确立科学合理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原则 | 第54-56页 |
4.1.1 乡镇规模适度的原则 | 第54-55页 |
4.1.2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55页 |
4.1.3 统筹城乡的原则 | 第55-56页 |
4.1.4 尊重历史与文化的原则 | 第56页 |
4.2 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中完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具体对策 | 第56-60页 |
4.2.1 制定科学完善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标准 | 第56-57页 |
4.2.2 树立法治观念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第57-58页 |
4.2.3 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发展战略与规划 | 第58-59页 |
4.2.4 理顺乡镇与县政府间的府际关系 | 第59-60页 |
4.2.5 建立健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60页 |
4.3 积极推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综合配套改革 | 第60-64页 |
4.3.1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以致力于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 第60-61页 |
4.3.2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一体化建设 | 第61-62页 |
4.3.3 深入推进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