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2-13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国内公共艺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国外公共艺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8-22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运漕古镇及古镇改造概述 | 第22-32页 |
2.1 运漕古镇基本概况 | 第22-27页 |
2.1.1 运漕古镇的自然环境及建筑面貌 | 第22-24页 |
2.1.2 运漕古镇的历史背景及文化习俗 | 第24-27页 |
2.2 运漕的公共艺术概述 | 第27-31页 |
2.2.1 运漕公共艺术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2.2.2 运漕公共艺术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 第29-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运漕古镇改造中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 第32-43页 |
3.1 运漕古镇改造项目概况 | 第32页 |
3.2 目标受众分析 | 第32-35页 |
3.3 运漕的公共艺术改造设计原则 | 第35-39页 |
3.3.1 与运漕古镇的文化形态相融合 | 第35页 |
3.3.2 与运漕古镇的历史背景相融合 | 第35-36页 |
3.3.3 与运漕自然人文景观充分融合 | 第36-38页 |
3.3.4 利用现代公共艺术作品提升古镇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 第38-39页 |
3.4 设计总体方案 | 第39-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运漕古镇改造中的公共艺术设计实践方案 | 第43-57页 |
4.1 《《蓼花洲上·奔》设计方案 | 第43-46页 |
4.1.1 初步构想及方案草图 | 第43-44页 |
4.1.2 设计方案草图对比评估 | 第44-45页 |
4.1.3 修改过程及方法 | 第45-46页 |
4.2 浮雕墙《蓼花洲上·忆》板块一设计方案 | 第46-48页 |
4.2.1 初步构想与方案草图 | 第46-47页 |
4.2.2 设计方案对比评估 | 第47-48页 |
4.2.3 作品修改过程及方法 | 第48页 |
4.2.4 第一板块设计正稿 | 第48页 |
4.3 《蓼花洲上·忆》第二板块设计方案 | 第48-50页 |
4.3.1 初步构想与方案草图 | 第48-49页 |
4.3.2 方案草图评估 | 第49页 |
4.3.3 修改过程及方法 | 第49-50页 |
4.3.4 《蓼花洲上·忆》第二板块作品设计正稿 | 第50页 |
4.4 《蓼花洲上·醉》作品设计方案 | 第50-53页 |
4.4.1 初步构想及草图 | 第50-52页 |
4.4.2 方案草图对比评估 | 第52页 |
4.4.3 修改过程及方法 | 第52-53页 |
4.4.4 作品设计正稿 | 第53页 |
4.5 壁画《蓼花洲上·游》设计方案 | 第53-56页 |
4.5.1 初步构想与方案草图 | 第53-54页 |
4.5.2 方案草图对比与评估 | 第54-55页 |
4.5.3 修改过程及方法 | 第55-56页 |
4.5.4 作品设计正稿 | 第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