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问题缘起 | 第10-12页 |
1.2 学术史回顾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4-18页 |
1.3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 思路与结构 | 第19-20页 |
2 习惯调查的出场:清末民商事习惯调查 | 第20-33页 |
2.1 清末民商事习惯调查启动时间补论 | 第20-23页 |
2.2 清末民商事习惯调查组织机构考证 | 第23-26页 |
2.3 清末习惯调查的意义限度及其原因 | 第26-33页 |
2.3.1 意义评估 | 第26-30页 |
2.3.2 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3 习惯调查的赓续:民国民商事习惯调查 | 第33-48页 |
3.1 民初何以重启调查? | 第33-35页 |
3.2 民国民商事习惯调查的启动 | 第35-40页 |
3.2.1 民国第一次习惯调查 | 第36-38页 |
3.2.2 民国第二次习惯调查 | 第38-40页 |
3.3 民国时期习惯调查的意义限度及其原因 | 第40-48页 |
3.3.1 《民国民律草案》与民国第一次习惯调查 | 第41-44页 |
3.3.2 《中华民国民法》与民国第二次习惯调查 | 第44-48页 |
4 习惯的限度与归宿:勾连“习惯条款”与实践的规则束 | 第48-55页 |
4.1 习惯调查的一般叙事:调查何以缺少成果转化意义? | 第49-51页 |
4.2 认识幻象:法典乃习惯之最终归宿 | 第51-53页 |
4.3 民商事习惯的可能性贡献:勾连“习惯条款”与司法实践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附录一 《宪政编查馆调查章程》 | 第63-65页 |
附录二 《各省调查局办事章程》 | 第65-66页 |
附录三 《修订法律馆办事章程》 | 第66-67页 |
附录四 修订法律馆《调查民事习惯章程》 | 第67-68页 |
附录五 《民事习惯调查表》 | 第68-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