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注释表 | 第14-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第2章 基带处理平台架构设计 | 第23-35页 |
2.1 超级基站无线接入网架构 | 第23-27页 |
2.1.1 超级基站整体架构 | 第23-24页 |
2.1.2 基带池的功能及任务 | 第24-25页 |
2.1.3 基带处理需求分析 | 第25-27页 |
2.2 基带处理硬件平台设计 | 第27-30页 |
2.2.1 基带核心处理器 | 第27-29页 |
2.2.2 基带处理硬件架构设计 | 第29-30页 |
2.3 基带处理软件架构设计 | 第30-34页 |
2.3.1 软件无线电平台架构 | 第30-31页 |
2.3.2 面向基带处理的软件平台架构设计 | 第31-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高速接口驱动设计与实现 | 第35-68页 |
3.1 以太网模块及Linux驱动模型 | 第35-44页 |
3.1.1 Key Stone II以太网模块 | 第36-41页 |
3.1.2 Linux驱动模型 | 第41-43页 |
3.1.3 Linux网络驱动架构 | 第43-44页 |
3.2 ARM Linux高速以太网驱动设计 | 第44-54页 |
3.2.1 多核导航Linux驱动设计 | 第45-47页 |
3.2.2 网络协处理器Linux驱动设计 | 第47-50页 |
3.2.3 Linux网络设备的数据收发设计实现 | 第50-54页 |
3.3 SRIO协议及接口技术 | 第54-57页 |
3.3.1 Rapid IO协议 | 第54-55页 |
3.3.2 Key Stone II架构的SRIO接口技术 | 第55-57页 |
3.4 DSP高速SRIO接口驱动设计 | 第57-60页 |
3.4.1 DSP驱动软件架构 | 第57-58页 |
3.4.2 DSP SRIO驱动程序设计 | 第58-60页 |
3.5 以太网及SRIO链路测试和对比研究 | 第60-67页 |
3.5.1 以太网链路测试 | 第60-62页 |
3.5.2 SRIO链路测试 | 第62-65页 |
3.5.3 以太网及SRIO链路的对比研究 | 第65-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操作系统的Boot Loader设计与实现 | 第68-85页 |
4.1 异构多核的启动 | 第68-74页 |
4.1.1 Key Stone II架构的BOOT模式 | 第69-70页 |
4.1.2 RBL启动过程 | 第70页 |
4.1.3 ARM引导DSP启动模式分析 | 第70-74页 |
4.2 Boot Loader的优化设计 | 第74-80页 |
4.2.1 SPL的设计 | 第76-77页 |
4.2.2 Full U-Boot的设计 | 第77-80页 |
4.3 Boot Loader的移植及优化性能对比 | 第80-83页 |
4.3.1 Boot Loader的移植 | 第80-82页 |
4.3.2 Boot Loader的优化性能对比 | 第82-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5章 操作系统的移植与实现 | 第85-102页 |
5.1 操作系统的内核实现 | 第85-89页 |
5.1.1 异构处理器核间通信 | 第85-86页 |
5.1.2 异构核间通信的内核实现 | 第86-89页 |
5.2 操作系统的配置与移植 | 第89-95页 |
5.2.1 内核的配置及编译 | 第89-91页 |
5.2.2 文件系统的构建 | 第91-93页 |
5.2.3 系统移植 | 第93-95页 |
5.3 ARM与DSP核间通信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95-101页 |
5.3.1 IPC核间通信模型的实现 | 第95-97页 |
5.3.2 异构多核任务调度的设计实现 | 第97-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2-103页 |
6.2 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