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 第20-29页 |
2.1 生态补偿及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 | 第20页 |
2.2 生态补偿机制的形式 | 第20-23页 |
2.2.1 政府补偿机制 | 第21-22页 |
2.2.2 市场补偿机制 | 第22-23页 |
2.3 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23-27页 |
2.3.1 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 | 第23-24页 |
2.3.2 生态补偿标准的主要计算方法 | 第24-27页 |
2.4 生态补偿主要理论 | 第27页 |
2.4.1 环境价值理论 | 第27页 |
2.4.2 外部性理论 | 第27页 |
2.4.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东江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 | 第29-42页 |
3.1 东江水源区概况 | 第29-33页 |
3.1.1 自然地理特征 | 第29-30页 |
3.1.2 东江水资源状况 | 第30-32页 |
3.1.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第32页 |
3.1.4 社会经济特征 | 第32-33页 |
3.2 东江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 | 第33-36页 |
3.2.1 广东东江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 | 第33-35页 |
3.2.2 江西东江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 | 第35-36页 |
3.2.3 广东与江西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 | 第36页 |
3.3 东江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经验借鉴 | 第42-48页 |
4.1 国外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经验 | 第42-43页 |
4.2 国内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经验 | 第43-45页 |
4.3 国内外经验对完善东江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启示 | 第45-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完善东江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48-60页 |
5.1 完善东江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 | 第48-49页 |
5.1.1 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原则 | 第48页 |
5.1.2 可持续性原则 | 第48-49页 |
5.1.3 公平性原则 | 第49页 |
5.1.4 多样性原则 | 第49页 |
5.2 明确东江水源区生态补偿主客体的责任 | 第49-50页 |
5.2.1 补偿主体 | 第49-50页 |
5.2.2 补偿客体 | 第50页 |
5.3 确立东江水源区生态补偿的标准 | 第50-54页 |
5.3.1 支付意愿法 | 第50-51页 |
5.3.2 收入损失法 | 第51-53页 |
5.3.3 生态服务价值法 | 第53-54页 |
5.3.4 测算结果合理性分析 | 第54页 |
5.4 保障东江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措施 | 第54-58页 |
5.4.1 建立生态补偿运行机构 | 第54-55页 |
5.4.2 拓宽补偿资金渠道 | 第55-57页 |
5.4.3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 第57-58页 |
5.4.4 完善监督约束措施 | 第58页 |
5.4.5 构建公众参与机制 | 第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件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