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第13-18页 |
1.1 文献检索 | 第13-14页 |
1.1.1 检索数据库索引 | 第13页 |
1.1.2 检索策略 | 第13页 |
1.1.3 文献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1.1.4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1.1.5 检索结果 | 第14页 |
1.2 文献分类 | 第14-15页 |
1.3 文献类型分类 | 第15页 |
1.4 文献发表规律分类 | 第15-18页 |
2 治疗方法统计分析 | 第18-32页 |
2.1 常用针灸方法统计 | 第18-20页 |
2.2 各针灸手法治疗不同证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献规律 | 第20-21页 |
2.3 常用配穴组方特定规律 | 第21页 |
2.4 常用穴位频次情况 | 第21-25页 |
2.4.1 主穴数据频次分析 | 第21-23页 |
2.4.2 配穴数据频次分析 | 第23-25页 |
2.5 用穴归经分布情况 | 第25-28页 |
2.6 腧穴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及规律 | 第28-29页 |
2.7 特定穴运用分析结果 | 第29-32页 |
3 讨论分析 | 第32-50页 |
3.1 中医病名发展史 | 第32-33页 |
3.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第33-35页 |
3.2.1 风邪致病说 | 第33-34页 |
3.2.2 因虚致病说 | 第34页 |
3.2.3 因痰湿致病说 | 第34页 |
3.2.4 因瘀致病说 | 第34-35页 |
3.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 第35-36页 |
3.3.1 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的记载 | 第35页 |
3.3.2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表现的论述 | 第35-36页 |
3.4 各种针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 第36-41页 |
3.4.1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 第36-37页 |
3.4.2 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 第37-38页 |
3.4.3 针灸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 第38-39页 |
3.4.4 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 第39-40页 |
3.4.5 全息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 第40-41页 |
3.5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配穴原则 | 第41-42页 |
3.6 常用主穴的临床使用依据 | 第42-45页 |
3.6.1 风池 | 第42-43页 |
3.6.2 颈夹脊穴 | 第43页 |
3.6.3 百会 | 第43-44页 |
3.6.4 天柱 | 第44页 |
3.6.5 大椎 | 第44-45页 |
3.7 常用配穴的使用依据 | 第45-47页 |
3.7.1 足三里 | 第45页 |
3.7.2 外关 | 第45-46页 |
3.7.3 太溪 | 第46页 |
3.7.4 太冲 | 第46-47页 |
3.8 全息疗法常用腧穴的使用依据 | 第47-48页 |
3.8.1 中脘 | 第47页 |
3.8.2 关元 | 第47页 |
3.8.3 商曲 | 第47-48页 |
3.9 所用腧穴体表位置分布依据 | 第48页 |
3.10 常用特定穴使用依据 | 第48-49页 |
3.11 常用经络使用依据 | 第49-50页 |
4 小结 | 第50-51页 |
5 研究体会和发现问题 | 第51-52页 |
6 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综述 | 第60-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