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管理层减持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管理层减持的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1 中小板上市公司 | 第20页 |
2.1.2 管理层 | 第20-21页 |
2.1.3 管理层减持的概念和法律约束 | 第21-22页 |
2.1.4 管理层减持时机 | 第22页 |
2.2 管理层减持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信息操控理论 | 第22-23页 |
2.2.2 专家责任理论 | 第23页 |
2.2.3 价值投资理论 | 第23页 |
2.2.4 供求与股价压力理论 | 第23-24页 |
2.2.5 信号理论 | 第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中小板上市公司管理层减持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5-35页 |
3.1 管理层股权减持 | 第25页 |
3.2 中小板上市公司管理层股份减持现状 | 第25-32页 |
3.2.1 管理层持股情况 | 第25-26页 |
3.2.2 公司层面的股份变动状况 | 第26-28页 |
3.2.3 不同减持方式的股份变动情况 | 第28页 |
3.2.4 职位与其社会关系的减持 | 第28-32页 |
3.3 中小板上市公司管理层减持存在问题 | 第32页 |
3.3.1 减持幅度大 | 第32页 |
3.3.2 减持频率高 | 第32页 |
3.4 中小板上市公司管理层减持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3.4.1 市场化程度及税收政策 | 第32-33页 |
3.4.2 行业状况 | 第33页 |
3.4.3 市场估值及公司业绩 | 第33页 |
3.4.4 公司治理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中小板上市公司管理层减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5-59页 |
4.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第35-46页 |
4.1.1 宏观影响因素 | 第35-39页 |
4.1.2 中观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4.1.3 微观影响因素 | 第41-46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46-50页 |
4.2.1 样本的选取以及数据来源 | 第46页 |
4.2.2 变量的定义与度量 | 第46-49页 |
4.2.3 回归模型设计 | 第49-50页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50-55页 |
4.3.1 全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50-52页 |
4.3.2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 | 第52-55页 |
4.3.3 假设检验 | 第55页 |
4.4 研究结果及原因分析 | 第55-58页 |
4.4.1 指标筛选结果及原因分析 | 第55-57页 |
4.4.2 实证结果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规范中小板上市公司管理层减持的建议 | 第59-63页 |
5.1 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 第59-60页 |
5.1.1 完善资本市场化机制的形成 | 第59页 |
5.1.2 建立健全证券法及个人所得税法等法律法规 | 第59-60页 |
5.1.3 强化管理层减持等制度的监管和落实 | 第60页 |
5.2 中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 第60-61页 |
5.2.1 加强行业内职业经理人的建设 | 第60页 |
5.2.2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60-61页 |
5.2.3 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 第61页 |
5.3 微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 第61-62页 |
5.3.1 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 第61页 |
5.3.2 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 第61-62页 |
5.3.3 制定混合激励政策 | 第62页 |
5.3.4 提升企业长期业绩 | 第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