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 第11页 |
1.1.2 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3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 | 第12-13页 |
1.1.4 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要求 | 第13页 |
1.1.5 农村自身转型升级的需求 | 第13-14页 |
1.1.6 现状研究的不足 | 第14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21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3.3 分析总结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框架 | 第21-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3 论文框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的研究 | 第24-3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2.1.1 乡村景观的解读 | 第24-25页 |
2.1.2 传统水文化的内涵 | 第25-26页 |
2.1.3 水景设计的解析 | 第26页 |
2.1.4 新农村水景设计的概念 | 第26-27页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第27-34页 |
2.2.1 景观生态学原理 | 第27-29页 |
2.2.2 景观美学原理 | 第29页 |
2.2.3 景观设计学原理 | 第29-30页 |
2.2.4 园林美学原理 | 第30-31页 |
2.2.5 乡村规划理论 | 第31-32页 |
2.2.6 人类聚居环境学原理 | 第32-33页 |
2.2.7 大众行为心理学原理 | 第33页 |
2.2.8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34页 |
2.3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美丽乡村背景下新农村水景设计概述 | 第35-54页 |
3.1 新农村水景设计的历史渊源 | 第35-37页 |
3.1.1 新农村水景设计的发展历程 | 第35-36页 |
3.1.2 新农村水景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36-37页 |
3.2 新农村水景设计的基本特征 | 第37-40页 |
3.2.1 实用性 | 第38页 |
3.2.2 地域性 | 第38页 |
3.2.3 观赏性 | 第38-39页 |
3.2.4 安全性 | 第39页 |
3.2.5 亲水性 | 第39页 |
3.2.6 自然性 | 第39-40页 |
3.2.7 整体性 | 第40页 |
3.2.8 生态性 | 第40页 |
3.3 新农村水景设计的景观形态 | 第40-44页 |
3.3.1 滨湖水景 | 第41页 |
3.3.2 河流水景 | 第41-42页 |
3.3.3 池塘水景 | 第42-43页 |
3.3.4 其他水景 | 第43-44页 |
3.4 新农村水景的设计要素 | 第44-50页 |
3.4.1 自然要素 | 第44-47页 |
3.4.2 人工要素 | 第47-49页 |
3.4.3 文化要素 | 第49-50页 |
3.5 新农村水景设计的景观构成 | 第50-53页 |
3.5.1 乡村自然景观 | 第51页 |
3.5.2 乡村生产景观 | 第51-52页 |
3.5.3 乡村聚落景观 | 第52页 |
3.5.4 乡村生活景观 | 第52-53页 |
3.6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湖州地区新农村水景现状调查研究 | 第54-95页 |
4.1 湖州地区概况 | 第54-55页 |
4.1.1 地理位置条件 | 第54页 |
4.1.2 气候水文特征 | 第54-55页 |
4.1.3 地域文化特色 | 第55页 |
4.2 湖州地区新农村现状分析 | 第55-56页 |
4.2.1 湖州地区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 第55-56页 |
4.2.2 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 | 第56页 |
4.3 湖州地区新农村水景实态调研 | 第56-79页 |
4.3.1 星华村 | 第56-60页 |
4.3.2 星联村 | 第60-64页 |
4.3.3 南山村 | 第64-67页 |
4.3.4 妙山村 | 第67-71页 |
4.3.5 荻港村 | 第71-75页 |
4.3.6 竹墩村 | 第75-79页 |
4.4 湖州地区新农村水景现状的问题分析 | 第79-90页 |
4.4.1 水体环境的分析 | 第79-81页 |
4.4.2 驳岸空间的分析 | 第81-82页 |
4.4.3 临水建筑的分析 | 第82-84页 |
4.4.4 植物绿化的分析 | 第84-86页 |
4.4.5 桥梁风貌的分析 | 第86-87页 |
4.4.6 水景环境的综合分析 | 第87-90页 |
4.5 湖州市新农村水景优化设计对策 | 第90-94页 |
4.5.1 水体环境的优化设计 | 第90页 |
4.5.2 驳岸空间的优化设计 | 第90-91页 |
4.5.3 临水建筑的优化设计 | 第91-92页 |
4.5.4 植物绿化的优化设计 | 第92-94页 |
4.5.5 水景特色的优化设计 | 第94页 |
4.6 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新农村水景优化设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湖州市泉益村为例 | 第95-114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95-98页 |
5.1.1 区位分析 | 第95-96页 |
5.1.2 现状分析 | 第96-98页 |
5.2 水景改造优化的设计目标和指导思想 | 第98-99页 |
5.2.1 设计目标 | 第98页 |
5.2.2 指导思想 | 第98-99页 |
5.3 水景改造优化的设计原则 | 第99-102页 |
5.3.1 生态性原则 | 第99-100页 |
5.3.2 地域性原则 | 第100页 |
5.3.3 整体性原则 | 第100-101页 |
5.3.4 亲水性原则 | 第101页 |
5.3.5 观赏性原则 | 第101-102页 |
5.4 水景改造优化的总体设计 | 第102-104页 |
5.4.1 整体布局 | 第102页 |
5.4.2 道路交通 | 第102-103页 |
5.4.3 景观结构 | 第103-104页 |
5.4.4 功能分区 | 第104页 |
5.5 水景改造优化的内容分析 | 第104-112页 |
5.5.1 景观形态的优化 | 第104-106页 |
5.5.2 设计要素的优化 | 第106-110页 |
5.5.3 景观构成的优化 | 第110-112页 |
5.6 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114页 |
6.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1页 |
附录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