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3页 |
1.1 绒毡层 | 第13-14页 |
1.1.1 绒毡层发育过程 | 第13-14页 |
1.1.2 绒毡层发育的调控因子 | 第14页 |
1.2 花粉壁 | 第14-19页 |
1.2.1 花粉壁的结构及形成过程 | 第14-16页 |
1.2.2 胼胝质的合成和降解及其相关基因 | 第16页 |
1.2.3 初生外壁发育过程和小孢子细胞膜流动及其相关基因 | 第16-17页 |
1.2.4 孢粉素前体组成物质的合成及其相关基因 | 第17-18页 |
1.2.5 含油层的形成过程及其相关基因 | 第18页 |
1.2.6 花粉内壁的形成过程及其相关基因 | 第18-19页 |
1.3 花粉壁形成过程中的具体物质代谢及相关的基因作用关系 | 第19-21页 |
1.3.1 与脂类物质代谢过程相关的基因作用关系 | 第19-20页 |
1.3.2 与酚类物质代谢过程相关基因的作用 | 第20页 |
1.3.3 与多糖代谢过程相关基因的作用 | 第20页 |
1.3.4 花粉发育过程中前体组成物质在花药组织中的运输 | 第20-21页 |
1.4 花粉壁发育的协调调控 | 第21-22页 |
1.5 角质素 | 第22页 |
1.6 本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水稻无花粉型核雄性不育突变体whf4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 第23-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1 试验材料及田间管理 | 第23页 |
2.1.2 花粉育性调查 | 第23页 |
2.1.3 花药发育的半薄切片观察 | 第23页 |
2.1.4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3-24页 |
2.1.5 DNA的提取和基因定位 | 第24-25页 |
2.1.6 候选基因分析 | 第25页 |
2.1.7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2.1 突变体表型分析 | 第25-26页 |
2.2.2 花药半薄切片分析 | 第26-27页 |
2.2.3 whf41花药和花粉外壁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27-28页 |
2.2.4 突变体遗传分析 | 第28-29页 |
2.2.5 目的基因的定位与序列分析 | 第29-30页 |
2.2.6 花药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0-31页 |
2.3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水稻无花粉型核雄性不育突变体whf34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 第33-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1.1 试验材料及田间管理 | 第33页 |
3.1.2 花粉育性调查 | 第33页 |
3.1.3 花药发育的半薄切片观察 | 第33页 |
3.1.4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3页 |
3.1.5 DNA的提取和基因定位 | 第33页 |
3.1.6 候选基因分析 | 第33页 |
3.1.7 RNA的提取 | 第33页 |
3.1.8 cDNA反转录 | 第33-34页 |
3.1.9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3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3.2.1 突变体表型分析 | 第34-35页 |
3.2.2 花药半薄切片分析 | 第35-36页 |
3.2.3 花药和花粉外壁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36-37页 |
3.2.4 突变体遗传分析 | 第37-38页 |
3.2.5 目的基因的定位与序列分析 | 第38-40页 |
3.2.6 花药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0页 |
3.3 讨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