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 1.1 高尔夫及其产业 | 第9-10页 | 
| 1.2 广东高尔夫及其产业现状 | 第10页 | 
| 1.3 高尔夫球场草坪草管理面临的问题 | 第10-11页 | 
| 1.4 高尔夫球场草坪草线虫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4.1 寄生线虫种类 | 第11-13页 | 
| 1.4.2 寄生线虫的防治 | 第13-14页 | 
| 1.5 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类鉴定方法 | 第14-16页 | 
| 1.5.1 形态学分类鉴定 | 第14页 | 
| 1.5.2 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14页 | 
| 1.5.3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4-16页 |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 2.1 采样地点 | 第17页 | 
| 2.2 采样方法 | 第17页 | 
| 2.3 线虫的分离 | 第17-18页 | 
| 2.3.1 改良贝尔曼漏斗法 | 第17-18页 | 
| 2.3.2 蔗糖离心悬浮法 | 第18页 | 
| 2.4 线虫的杀死与固定 | 第18页 | 
| 2.4.1 线虫的杀死 | 第18页 | 
| 2.4.2 线虫的固定 | 第18页 | 
| 2.5 线虫标本的制作 | 第18-19页 | 
| 2.5.1 线虫的脱水 | 第18-19页 | 
| 2.5.2 玻片标本制备 | 第19页 | 
| 2.6 线虫形态特征的观察与测量 | 第19-20页 | 
| 2.6.1 线虫形态特征的观察 | 第19页 | 
| 2.6.2 线虫形态特征值测量 | 第19-20页 | 
| 2.7 线虫的分子特征分析 | 第20-22页 | 
| 2.7.1 D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 2.7.2 PCR扩增 | 第21页 | 
| 2.7.3 分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58页 | 
| 3.1 线虫种类及其分布 | 第22-23页 | 
| 3.2 线虫的特征 | 第23-58页 | 
| 3.2.1 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 (Cobb, 1893) Sher, 1961 | 第23-27页 | 
| 3.2.2 异盘中环线虫Mesocriconema xenoplax (Raski, 1952) Loof & de Grisse, 1989 | 第27-31页 | 
| 3.2.3 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s (Sledge and Golden) Whitehead, 1964 | 第31-35页 | 
| 3.2.4 奇氏半轮线虫Hemicriconemoides chitwoodi Esser,1960 | 第35-39页 | 
| 3.2.5 钱伯斯剑线虫Xiphinema chambersi Thorne, 1939 | 第39-43页 | 
| 3.2.6 广义美洲剑线虫Xiphinema americanum sensus lato Cobb, 1913 | 第43-47页 | 
| 3.2.7 短体属线虫Pratylenchus sp | 第47-50页 | 
| 3.2.8 纽带属线虫Hoplolaimus sp | 第50-52页 | 
| 3.2.9 拟毛刺属线虫Paratrichodorus sp | 第52-53页 | 
| 3.2.10 丝尾垫刃属线虫Filenchus sp | 第53-55页 | 
| 3.2.11 沟环属线虫Ogma sp | 第55-58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1页 | 
| 4.1 结论 | 第58页 | 
| 4.2 讨论 | 第58-61页 | 
| 4.2.1 寄生线虫种类及分布 | 第58-60页 | 
| 4.2.2 线虫分类特征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