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 创新点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14-16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历史沿革及现状调研 | 第18-32页 |
2.1 庭院空间的起源 | 第18-19页 |
2.1.1 庭院空间的发展雏形 | 第18页 |
2.1.2 冀南山区民居的历史起源 | 第18-19页 |
2.2 冀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分布 | 第19-20页 |
2.3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庭院空间人文内涵 | 第20-24页 |
2.3.1 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 | 第20-21页 |
2.3.2 封建等级思想的体现 | 第21-22页 |
2.3.3 安全防御的需求 | 第22页 |
2.3.4 西方文化的渗透 | 第22-23页 |
2.3.5 风水文化的影响 | 第23-24页 |
2.4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庭院空间调研 | 第24-31页 |
2.4.1 武安市伯延镇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现状调研 | 第24-27页 |
2.4.1.1 伯延镇简介 | 第24-25页 |
2.4.1.2 伯延镇民居庭院调研 | 第25-27页 |
2.4.2 涉县偏城镇、西戌镇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现状调研 | 第27-30页 |
2.4.2.1 涉县简介 | 第27-28页 |
2.4.2.2 涉县民居庭院调研 | 第28-30页 |
2.4.3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现状调研分析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特征 | 第32-62页 |
3.1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庭院的空间类型 | 第32-33页 |
3.2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组成及比例 | 第33-35页 |
3.3 建筑特征 | 第35-49页 |
3.3.1 正房 | 第35-38页 |
3.3.1.1 多层建筑 | 第35-36页 |
3.3.1.2 两甩袖 | 第36-37页 |
3.3.1.3 抱厦 | 第37-38页 |
3.3.2 厢房 | 第38-39页 |
3.3.3 大门 | 第39-43页 |
3.3.2.1 大门类型 | 第40-41页 |
3.3.2.2 大门的装饰 | 第41-43页 |
3.3.2.3 天楼 | 第43页 |
3.3.4 影壁 | 第43-45页 |
3.3.5 庭院空间分隔 | 第45-46页 |
3.3.6 庭院墙体 | 第46-49页 |
3.3.6.1 砖墙的砌筑方法 | 第46-47页 |
3.3.6.2 外砖内坯的砌筑方法 | 第47页 |
3.3.6.3 砌筑材料 | 第47-48页 |
3.3.6.4 女儿墙 | 第48-49页 |
3.4 庭院空间的附属构筑物及装饰 | 第49-59页 |
3.4.1 植物种植 | 第49-51页 |
3.4.2 庭院空间人文景观 | 第51-53页 |
3.4.3 庭院空间小品 | 第53-54页 |
3.4.4 庭院空间风水景观 | 第54-56页 |
3.4.4.1 天地庙 | 第54-55页 |
3.4.4.2 道路冲煞 | 第55-56页 |
3.4.5 月亮门 | 第56-57页 |
3.4.6 隔扇门 | 第57-58页 |
3.4.7 风门 | 第58页 |
3.4.8 窗户 | 第58-59页 |
3.5 庭院道路 | 第59-61页 |
3.5.1 道路铺装 | 第60页 |
3.5.2 夹道 | 第60-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传统民居文化理念下的庭院空间设计策略 | 第62-68页 |
4.1 因地制宜 | 第62页 |
4.2 恰当的比例和规模 | 第62-63页 |
4.3 建筑形式的选择 | 第63页 |
4.4 庭院建筑的装饰和传统风格延续 | 第63-65页 |
4.5 植物的合理搭配 | 第65页 |
4.6 风水文化的应用 | 第65页 |
4.7 文化内涵的体现 | 第65-66页 |
4.8 建筑立面的丰富 | 第66页 |
4.9 庭院空间的变化 | 第66-67页 |
4.10 景观的营造 | 第67页 |
4.11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涉县红色记忆小镇 | 第68-79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68页 |
5.2 区位分析 | 第68-69页 |
5.3 基地现状 | 第69页 |
5.4 设计理念 | 第69-71页 |
5.5 场地规划 | 第71-72页 |
5.5.1 布局方案 | 第71页 |
5.5.2 道路分析 | 第71-72页 |
5.5.3 总体鸟瞰 | 第72页 |
5.6 旧址重建 | 第72-74页 |
5.7 场景营造 | 第74-76页 |
5.8 部分院落施工图 | 第76-77页 |
5.8.1 高等法院旧址重建施工图 | 第76页 |
5.8.2 太行军区政治部旧址重建施工图 | 第76-77页 |
5.8.3 旮旯铺村印刷厂旧址重建施工图 | 第77页 |
5.9 涉县红色记忆小镇建成后实际效果 | 第77-78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1 | 第84-98页 |
附录 2 | 第98-111页 |
附录 3 | 第111-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