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5页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宏观调控机理 | 第9-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创新点 | 第15页 |
2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15-22页 |
2.1 国外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5-19页 |
2.1.1 功能的演变 | 第15-16页 |
2.1.2 付息情况的演变 | 第16页 |
2.1.3 征收对象的演变 | 第16-17页 |
2.1.4 征收水平的演变 | 第17-18页 |
2.1.5 计提方式的演变 | 第18页 |
2.1.6 制度的演变 | 第18-19页 |
2.2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历程 | 第19-22页 |
2.2.1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2.2.2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的不同之处 | 第21-22页 |
3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 第22-34页 |
3.1 规范分析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 第22-28页 |
3.1.1 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应 | 第23-25页 |
3.1.2 对投资的抑制效应 | 第25-27页 |
3.1.3 对消费的抑制效应 | 第27-28页 |
3.2 实证分析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 第28-34页 |
3.2.1 变量的说明和数据的选取 | 第28-29页 |
3.2.2 实证分析 | 第29-33页 |
3.2.3 分析结论 | 第33-34页 |
4 我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调控呈弱有效性的原因 | 第34-41页 |
4.1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不足 | 第34-37页 |
4.1.1 基本制度不统一,更新不迅速 | 第34页 |
4.1.2 配套制度不协调 | 第34-37页 |
4.1.3 付息制度具有负面影响 | 第37页 |
4.2 政策选择略有偏差 | 第37-38页 |
4.3 现行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局限性 | 第38-39页 |
4.3.1 备付金制度抵消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效果 | 第38页 |
4.3.2 政策效应边际递减 | 第38-39页 |
4.4 我国选择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原因 | 第39-41页 |
4.4.1 我国票据市场不发达 | 第39-40页 |
4.4.2 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 | 第40-41页 |
5 提高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我国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 第41-47页 |
5.1 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 | 第41-44页 |
5.1.1 制定统一完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 第41页 |
5.1.2 改革存款准备金的结构 | 第41页 |
5.1.3 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 | 第41-42页 |
5.1.4 改变存款准备金计提方式 | 第42页 |
5.1.5 建立和完善存款准备金缴存监督机制 | 第42-43页 |
5.1.6 改革存款准备金利率 | 第43页 |
5.1.7 完善超额存款准备金制度 | 第43-44页 |
5.2 提高经济分析预测能力 | 第44页 |
5.3 改善政策环境 | 第44-45页 |
5.3.1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第44页 |
5.3.2 发展货币市场,支持银行金融工具创新 | 第44-45页 |
5.3.3 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 第45页 |
5.4 重视政策组合功效 | 第45-47页 |
5.4.1 实行多种货币政策组合 | 第45页 |
5.4.2 实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 | 第45-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件 | 第51-55页 |
表4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与相应股价指数、CPI指数一览表 | 第51-52页 |
基础数据表 | 第52-53页 |
转换数据表1 | 第53-54页 |
转换数据表2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