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基因工程的应用论文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变异体(RETEPLASE)复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论文缩写词表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7页
    1.1 血栓病给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第12页
    1.2 溶血栓药物的种类第12-14页
    1.3 reteplase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变异体结构第14-16页
    1.4 reteplase研究进展第16-17页
    1.4 包涵体蛋白复性研究进展第17-23页
        1.4.1 包涵体的形成机制研究第17页
        1.4.2 包涵体的洗涤溶解第17-18页
        1.4.3 蛋白质的折叠机理第18-19页
        1.4.4 二硫键在蛋白质正确折叠中的作用第19-20页
        1.4.5 蛋白质复性方法第20-23页
            1.4.5.1 稀释复性第20页
            1.4.5.2 透析复性第20-21页
            1.4.5.3 色谱复性第21页
            1.4.5.4 疏水色谱复性第21页
            1.4.5.5 介质吸附复性第21-22页
            1.4.5.6 分子伴侣辅助蛋白质复性第22页
            1.4.5.7 对含二硫键的蛋白复性第22-23页
            1.4.5.8 其它复性方法第23页
    1.5 Trx与含二硫键蛋白融合表达增加蛋白的可溶性第23-24页
    1.6 本课题拟解决的问题第24页
    参考文献第24-27页
第二章 Escherichia coli pTPA_3/BL21的表达条件的优化第27-35页
    2.1 材料和仪器第27-28页
        2.1.1 试剂第27页
        2.1.2 仪器与设备第27-28页
        2.1.3 菌株第28页
        2.1.4 培养基第28页
    2.2 实验方法第28-29页
        2.2.1 发酵罐培养第28页
        2.2.2 包涵体洗涤第28-29页
        2.2.3 包涵体的溶解第29页
        2.2.4 超声波法辅助包涵体溶解第29页
        2.2.5 蛋白浓度测定Bradford检测法第29页
        2.2.6 其他检测方法第29页
    2.3 结果第29-33页
        2.3.1 IPTG浓度的影响第29-30页
        2.3.2 诱导时间的确定第30-31页
        2.3.3 葡萄糖浓度对目的蛋白表达率的影响第31-32页
        2.3.4 诱导后提高培养温度第32页
        2.3.5 包涵体的表达及洗涤第32-33页
    4 讨论第33-34页
    5 小结第34页
    参考文献第34-35页
第三章 Reteplase蛋白的复性第35-51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35-37页
        3.1.1 试剂第35-36页
        3.1.2 主要实验仪器第36-37页
    3.2 实验方法第37-39页
        3.2.1 稀释复性第37页
        3.2.2 PDI辅助蛋白复性第37页
        3.2.3 SEC辅助Reteplase蛋白复性第37-38页
        3.2.4 ETI亲和树脂的制备第38-39页
        3.2.5 ETI亲和层析纯化r-PA第39页
        3.2.7 其他分析方法第39页
    3.3 结果第39-48页
        3.3.1 稀释复性第39-40页
        3.3.2 PDI辅助蛋白复性第40-41页
        3.3.3 色谱法辅助复性第41-47页
            3.3.3.1 无梯度层析柱复性蛋白第42-43页
            3.3.3.2 pH梯度层析柱复性蛋白第43-44页
            3.3.3.3 GuHCl梯度层析柱复性蛋白第44-46页
            3.3.3.4 pH、盐酸胍梯度双梯度凝胶复性蛋白第46-47页
        3.3.4 不同方法复性率的比较第47页
        3.3.5 ETI亲和层析纯化reteplase第47-48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48-50页
    3.6 小结第50页
    参考文献第50-51页
第四章 reteplase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第51-63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51-52页
        4.1.1 菌株及质粒第51页
        4.1.2 试剂第51-52页
        4.1.3 主要仪器第52页
        4.1.4 培养基第52页
    4.2 实验方法第52-60页
        4.2.1 Escherichia coli工程菌的构建第52-56页
            4.2.1.1 PCR扩增第52-53页
            4.2.1.2 琼脂糖电泳检测产物第53页
            4.2.1.3 PCR产物和质粒的酶切反应第53页
            4.2.1.4 PCR产物和质粒的连接反应第53页
            4.2.1.5 BL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53页
            4.2.1.6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第53-54页
            4.2.1.7 菌落PCR法挑取阳性克隆第54页
            4.2.1.8 基因序列测定第54页
            4.2.1.9 Reteplase的表达第54-55页
            4.2.1.10 免疫印迹(Western-Blot assay)鉴定第55页
            4.2.1.11 金属螯合层析第55页
            4.2.1.12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55-56页
            4.2.2.13 r-PA活性测定第56页
        4.3.1 PCR扩增法克隆reteplase cDNA第56页
        4.3.2 reteplase表达质粒的构建第56-58页
        4.3.3 基因序列测定第58页
        4.3.4 阳性克隆的挑选第58页
        4.3.5 reteplase的表达第58-59页
        4.3.6 免疫印迹(Western-Blot)鉴定第59-60页
        4.3.7 reteplase的纯化和生物学活性测定第60页
    4.4 讨论第60-61页
    4.5 小结第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4-6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燕翅山危岩体结构数值计算与安全性评估技术研究
下一篇:应用集成中语义Web服务注册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