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微囊藻水华附生菌的代谢特征及对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前言第7-18页
    1 蓝藻水华概述第7-14页
        1.1 蓝藻第8页
        1.2 微囊藻第8页
        1.3 蓝藻水华成因第8-11页
        1.4 蓝藻水华的危害第11-13页
        1.5 蓝藻水华的治理第13-14页
    2 藻和细菌的关系研究进展第14-17页
        2.1 铜绿微囊藻和溶藻细菌的关系第14-15页
        2.2 铜绿微囊藻和硝化细菌的关系第15-16页
        2.3 铜绿微囊藻和碱性磷酸酶产生菌的相互关系第16-17页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藻附生菌的分离第18-2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8-19页
        1.1 分离微囊藻水华附生菌的材料第18页
        1.2 培养基第18页
        1.3 试剂仪器第18-19页
        1.4 藻样的处理第19页
        1.5 藻附生菌的分离第19页
        1.6 藻附生菌的培养与处理第19页
    2 结果第19-20页
        2.1 藻附生菌的分离结果第19-20页
    3 讨论第20-21页
第三章 附生菌的生理代谢特征的鉴定及对藻生长的影响第21-4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1-29页
        1.1 藻种与培养第22页
        1.2 群体微囊藻XW01在不同形态氮源的改良BG-11中的生长曲线第22页
        1.3 产酪蛋白酶菌株的筛选第22页
        1.4 菌的氨氮脱除能力的测定第22-24页
        1.5 菌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第24-26页
        1.6 菌的产碱性磷酸酶(ALP)能力的测定第26-28页
        1.7 菌株产脂酶活力的测定第28页
        1.8 34株藻附生菌对群体微囊藻(XW01)的生长的影响第28页
        1.9 微囊藻的叶绿素a的测定第28-29页
    2 结果第29-39页
        2.1 群体微囊藻XW01在不同形态氮源的改良BG-11中的生长曲线第29-31页
        2.2 产酪蛋白酶能力第31-32页
        2.3 脱氨能力第32-34页
        2.4 硝酸还原酶(NR)活力第34-35页
        2.5 碱性磷酸酶活力第35-36页
        2.6 脂酶活力第36页
        2.7 34株藻附生菌对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第36-38页
        2.8 藻细胞叶绿素的测定结果第38-39页
    3 讨论第39-40页
第四章 菌株的鉴定第40-4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0-42页
        1.1 材料第40页
        1.2 方法第40-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2.1 菌落的形态特征第43页
        2.2 PCR序列扩增结果第43-44页
        2.3 序列分析第44-46页
    3 讨论第46-47页
第五章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通中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及其马兜铃酸-A衍生物的合成
下一篇:甜叶菊中咖啡酰奎尼酸的分离纯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