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1 学术意义 | 第8-9页 |
1.2.2 实用意义 | 第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3.1 “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2 “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3.3 网络时代的“社会抗争”研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创新点 | 第14-16页 |
1.5.1 选取题材创新 | 第14页 |
1.5.2 研究角度创新 | 第14-16页 |
2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适用性引发争议 | 第16-19页 |
2.1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述 | 第16页 |
2.2 “沉默的螺旋”面临全新的传播环境 | 第16-17页 |
2.2.1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 第16-17页 |
2.2.2 当代中国的话语权格局得以重塑 | 第17页 |
2.3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适用有争议性 | 第17-19页 |
3 从个案探析“沉默的螺旋”在中国互联网环境下的适用性 | 第19-38页 |
3.1 “李天一案”网络舆情分析 | 第19-33页 |
3.1.1 舆论关注度 | 第19-22页 |
3.1.2 网民的倾向性观点 | 第22-24页 |
3.1.3 “挺李派”声音与理性言论的渐稀渐弱 | 第24-32页 |
3.1.4 网民观点从“众说纷纭”变为“一边倒” | 第32-33页 |
3.2 “夏俊峰案”舆情发展态势及分析 | 第33-38页 |
3.2.1 舆论关注度 | 第33-34页 |
3.2.2 网民的倾向性观点 | 第34-37页 |
3.2.3 “夏案”舆情的“一边倒”特点 | 第37-38页 |
4 “沉默的螺旋”与“社会抗争” | 第38-47页 |
4.1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特点 | 第38-42页 |
4.1.1 网络舆情传播方式革命化 | 第38-39页 |
4.1.2 网络舆论参与者非理性化 | 第39-40页 |
4.1.3 网络舆情传播渠道多元化 | 第40-41页 |
4.1.4 网络舆情传播内容标签化 | 第41-42页 |
4.2 网络民意的沸腾:“沉默的螺旋”与“社会抗争” | 第42-47页 |
4.2.1 情感动力机制分析 | 第42-43页 |
4.2.2 “把关人”缺位与网络舆论狂欢 | 第43-44页 |
4.2.3 “群体盲思”与“群体极化” | 第44-45页 |
4.2.4 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 第45-46页 |
4.2.5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依网抗争” | 第46-47页 |
5 结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