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5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9-11页 | 
| 1.2.1 研究内容 | 第9页 | 
| 1.2.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9-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1 国外政府建筑安全监管研究情况 | 第11-12页 | 
| 1.3.2 国内政府建筑安全监管研究情况 | 第12-14页 | 
|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问题说明 | 第14-15页 | 
| 1.4.1 建筑施工安全监管 | 第14页 | 
| 1.4.2 相关问题说明 | 第14-15页 | 
| 2 政府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目标、策略与手段分析 | 第15-20页 | 
| 2.1 政府建筑安全监管目标 | 第15-16页 | 
| 2.1.1 最终目标 | 第15页 | 
| 2.1.2 直接目标 | 第15-16页 | 
| 2.2 政府建筑安全监管策略 | 第16-18页 | 
| 2.2.1 安全监管资源的合理分配 | 第16-17页 | 
| 2.2.2 安全监管的“金字塔”模式 | 第17-18页 | 
| 2.2.3 安全监管倾向于中小企业 | 第18页 | 
| 2.3 政府建筑安全监管手段 | 第18-20页 | 
| 2.3.1 法律手段 | 第18页 | 
| 2.3.2 经济手段 | 第18-19页 | 
| 2.3.3 文化手段 | 第19页 | 
| 2.3.4 科技手段 | 第19-20页 | 
| 3 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0-25页 | 
| 3.1 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的基本现状 | 第20-23页 | 
| 3.1.1 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立法现状 | 第20-21页 | 
| 3.1.2 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机构设置现状 | 第21-22页 | 
| 3.1.3 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的主要手段 | 第22-23页 | 
| 3.2 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的问题 | 第23-25页 | 
| 3.2.1 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立法方面的问题 | 第23页 | 
| 3.2.2 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机构设置方面的问题 | 第23-24页 | 
| 3.2.3 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手段的问题 | 第24-25页 | 
| 4 国内外政府建筑安全监管的主要经验 | 第25-31页 | 
| 4.1 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建筑安全监管的经验 | 第25-28页 | 
| 4.1.1 法律法规体系完备且内容全面 | 第25页 | 
| 4.1.2 机构设置及执法手段分层次、多样化 | 第25-27页 | 
| 4.1.3 政府安全监管手段多样化 | 第27页 | 
| 4.1.4 各方主体安全责任能够有效落实 | 第27-28页 | 
| 4.2 国内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经验 | 第28-30页 | 
| 4.2.1 上海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经验 | 第28-29页 | 
| 4.2.2 重庆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经验 | 第29-30页 | 
| 4.3 国内外政府建筑安全监管经验总结 | 第30-31页 | 
| 5 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创新的政策建议 | 第31-35页 | 
| 5.1 指导思想 | 第31页 | 
| 5.2 创新目标 | 第31页 | 
| 5.3 法创新的政策建议 | 第31-32页 | 
| 5.4 强化监管力量的创新政策建议 | 第32页 | 
| 5.5 监管手段创新的政策建议 | 第32-35页 | 
| 6 总结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