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论文--磨削加工与磨床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磨削原理与计算论文

Cr12MoV模具钢磨削温度场及残余应力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2 Cr12MoV模具钢材料性能第10-11页
    1.3 磨削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11-13页
    1.4 残余应力研究现状第13-14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4-16页
第2章 磨削温度场的理论分析与研究第16-29页
    2.1 传热学理论基础第16-18页
        2.1.1 传热的基本方式第16页
        2.1.2 热微分方程和三类边界条件第16-18页
    2.2 磨削温度第18-19页
    2.3 磨削力的研究第19-21页
        2.3.1 磨削力理论公式第20-21页
        2.3.2 磨削力经验公式第21页
    2.4 磨削热量分配比的理论研究第21-24页
        2.4.1 Rowe模型第22-23页
        2.4.2 Ramanath模型第23页
        2.4.3 Lavine模型第23-24页
    2.5 两种理论热源模型第24-28页
        2.5.1 均匀热源第25-26页
        2.5.2 三角形热源第26-27页
        2.5.3 热流分布对磨削区域的温度影响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Cr12MoV模具钢磨削温度场的有限元仿真第29-40页
    3.1 建立磨削温度场有限元方程第29-31页
        3.1.1 温度场的平衡方程第29-31页
        3.1.2 瞬态温度场的有限元模型第31页
    3.2 Cr12MoV模具钢平面磨削温度数值仿真第31-33页
        3.2.1 磨削模型假设第32页
        3.2.2 磨削工况第32-33页
        3.2.3 相关计算第33页
    3.3 建立磨削热分析模型第33-35页
        3.3.1 单元建立第33-34页
        3.3.2 划分网格第34页
        3.3.3 平面磨削温度场的加载和求解第34-35页
    3.4 Cr12MoV模具钢磨削温度场的仿真结果及后处理第35-36页
    3.5 磨削工艺参数对Cr12MoV模具钢磨削温度的影响第36-39页
        3.5.1 磨削深度对温度场的影响第36-37页
        3.5.2 砂轮速度对温度场的影响第37-38页
        3.5.3 工件速度对温度场的影响第38-39页
    3.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磨削残余应力仿真与研究第40-53页
    4.1 磨削残余应力基本理论第40-42页
        4.1.1 应力应变原理第40-41页
        4.1.2 材料本构关系第41-42页
    4.2 残余应力影响因素第42-45页
        4.2.1 热应力塑性变形效应第43-44页
        4.2.2 机械应力塑性变形效应第44-45页
        4.2.3 表面层金属相变影响第45页
    4.3 残余应力命令流与分析结果第45-50页
        4.3.1 命令流第45-46页
        4.3.2 ANSYS残余应力分析结果第46-50页
    4.4 磨削工艺参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分析第50-52页
        4.4.1 磨削深度对磨削残余应力的影响第50-51页
        4.4.2 砂轮速度对磨削残余应力的影响第51页
        4.4.3 工件速度对磨削残余应力的影响第51-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5章 Cr12MoV模具钢磨削温度场实验第53-62页
    5.1 实验材料及其性能第53-54页
    5.2 实验设备和条件第54-58页
        5.2.1 磨床第54-55页
        5.2.2 砂轮的选取和修整第55-57页
        5.2.3 磨削力的测量第57-58页
    5.3 实验方案设计第58-59页
    5.4 磨削温度实验第59-61页
        5.4.1 测温原理第59页
        5.4.2 人工热电偶的制作第59-60页
        5.4.3 温度测量结果第60-61页
    5.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2-64页
    6.1 总结第62-63页
    6.2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主泵推力滑动轴承流体动力润滑分析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