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10-12页 |
三、研究路径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行贿本体论研究 | 第14-22页 |
一、“行贿”一般理论分析 | 第14-17页 |
(一) “行贿”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二) 行贿行为的性质、种类与构成 | 第15-17页 |
二、行贿行为的现实特征分析 | 第17-19页 |
(一) 行贿行为向隐蔽化发展 | 第17-18页 |
(二) 行贿行为在社会上广泛蔓延和渗透 | 第18-19页 |
三、行贿社会化态势所产生的危害 | 第19-22页 |
(一) 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破坏 | 第19-20页 |
(二) 对公共权力、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侵蚀 | 第20-21页 |
(三) 对法治的破坏 | 第21页 |
(四) 对社会进步的阻碍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我国目前行贿规制体系及其不足 | 第22-29页 |
一、我国对行贿行为的规制体系 | 第22-24页 |
(一) 关于行贿行为的立法规制 | 第22-24页 |
(二) 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 第24页 |
二、我国行贿行为规制体系的缺陷 | 第24-29页 |
(一) 立法方面,惩治行贿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 第24-26页 |
(二) 司法实践方面,重打击受贿,轻打击行贿 | 第26-27页 |
(三) 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作用有限 | 第27页 |
(四) 行贿治理缺乏公众的支持与配合以及社会抵制机制支撑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对行贿行为分析的理论新视角 | 第29-42页 |
一、“嵌入性腐败”的理论分析 | 第29-30页 |
二、“嵌入性腐败”的实证分析 | 第30-39页 |
(一) 人情、关系与行贿 | 第31-32页 |
(二) 送礼与行贿 | 第32-38页 |
(三) 红包的异化与行贿 | 第38-39页 |
(四) 其他社会活动与行贿 | 第39页 |
三、治理行贿面临的社会文化困境之成因分析 | 第39-42页 |
(一) 功利主义 | 第39-40页 |
(二) 法律的漏洞和局限性 | 第40-41页 |
(三) 国家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之间的界线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如何走出治理行贿的社会文化困境 | 第42-61页 |
一、美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对行贿行为的规制模式 | 第42-48页 |
(一) 美国关于行贿行为的规制 | 第42-43页 |
(二) 新加坡对行贿的规制 | 第43-46页 |
(三) 我国香港地区对行贿的规制 | 第46-48页 |
二、我国治理行贿的途径 | 第48-61页 |
(一) 完善对行贿行为规制的法律体系 | 第49-54页 |
(二) 执法机关应严格依法惩治行贿行为,加大行贿成本 | 第54-55页 |
(三) 加强守法文化建设,争取公众支持与配合,形成长效机制 | 第55-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