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21页 |
(一) 选题的缘由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8-10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三)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7-18页 |
(五)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8-19页 |
(六)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一、背景与渊源 中共对龙云统战工作的背景(1911——1933) | 第21-36页 |
(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背景 | 第21-28页 |
1. 全面升格的日本侵略行径 | 第21-22页 |
2. 民族和国内矛盾的目前发展新阶段 | 第22-24页 |
3. 国共政局的适时调整 | 第24-26页 |
4. 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 | 第26-28页 |
(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 | 第28-36页 |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 第28-32页 |
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方针的调整与发展 | 第32-36页 |
二、延续与变革 中共对龙云统战工作的开端(1927——1930) | 第36-40页 |
1. 民国时期龙云对云南的统治 | 第36-38页 |
2. 龙云与新云南建设 | 第38页 |
3. 执政初期龙云的政治态度 | 第38-40页 |
三、困境与新生 中共对龙云统战工作的酝酿(1931——1936) | 第40-44页 |
(一) 红军长征时期龙云的政治态度 | 第40-41页 |
(二) 长征再过云南与龙云献图 | 第41-42页 |
(三) 西安事变时期龙云的政治态度 | 第42-44页 |
四、重心与调整 中共对龙云实施的统战政策(1937——1945) | 第44-50页 |
(一) 抗战初期的统战政策 | 第45-47页 |
1. 中共对龙云的上层统战 | 第45-46页 |
2. 中共成立长江局助推龙云抗战 | 第46-47页 |
(二) 抗战中后期全力争取龙云 | 第47-50页 |
1. 中共设立南方局加强龙云的统战工作 | 第47-48页 |
2. 滇省成为民主与抗战“两方堡垒” | 第48-50页 |
五、继承与发展 中共对龙云统战工作的继续发展(1946——1949) | 第50-55页 |
(一) 抗战胜利后龙云的联共反蒋 | 第50-53页 |
1. 龙云解职后的政治活动 | 第50-51页 |
2. 解职后中共继续发力争取龙云 | 第51-52页 |
3. 龙云的香港反蒋历程 | 第52页 |
4. 龙云与昆明起义 | 第52-53页 |
(二) 建国初期龙云的历史贡献 | 第53-55页 |
六、认识与价值 中共对龙云统战工作的历史认识与宝贵经验 | 第55-60页 |
(一) 中共对龙云统战工作的历史认识 | 第55-57页 |
1. 云南八年抗战历史功绩突出 | 第56页 |
2. 云南成为抗日最前沿和两方堡垒 | 第56-57页 |
3. 云南解放催化了西南地区的解放战争 | 第57页 |
(二) 中共对龙云统战工作的宝贵经验 | 第57-60页 |
1. 立足基层群众,广泛组织群众力量 | 第57-58页 |
2. 关注上层,积极争取抗日力量 | 第58页 |
3. 深入军队前线,积极争取军队力量 | 第58-59页 |
4. 统战策略灵活,顾全抗日大局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