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1.2 山新杨简介 | 第10页 |
1.3 木霉菌生防作用 | 第10-13页 |
1.3.1 促生作用 | 第10-11页 |
1.3.2 防病机制 | 第11-13页 |
1.4 链格孢菌研究 | 第13-14页 |
1.4.1 链格孢菌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1.4.2 杨树叶枯病的危害及防治 | 第13-14页 |
1.5 生长素合成及信号转导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5.1 生长素合成 | 第14页 |
1.5.2 生长素信号转导 | 第14-16页 |
1.6 转录组测序技术 | 第16-17页 |
1.7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7.1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7.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2 转录组测序及cDNA文库构建 | 第18-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1 供试培养基 | 第18页 |
2.1.2 供试植物 | 第18页 |
2.1.3 供试菌株 | 第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2.2.1 山新杨组培苗处理方法 | 第18-19页 |
2.2.2 转录组测序及cDNA文库构建 | 第19-2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2.3.1 RNA质量 | 第20-21页 |
2.3.2 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 第21-22页 |
2.3.3 功能注释 | 第22-23页 |
2.3.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23页 |
2.3.5 差异基因筛选 | 第23-25页 |
2.4 讨论 | 第25页 |
2.4.1 转录组cDNA文库构建 | 第25页 |
2.4.2 转录组测序技术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山新杨生长素合成关键基因应答机制 | 第27-3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3.2.1 差异基因筛选 | 第27页 |
3.2.2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2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3.3.1 差异基因筛选 | 第27-28页 |
3.3.2 差异基因表达聚类分析 | 第28-29页 |
3.3.3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29-31页 |
3.4 讨论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山新杨生长素信号转导关键基因应答机制 | 第33-4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4.2.1 差异基因筛选 | 第33页 |
4.2.2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3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4.3.1 差异基因筛选 | 第33-34页 |
4.3.2 差异基因表达聚类分析 | 第34-35页 |
4.3.3 不同样品中差异基因数目 | 第35-37页 |
4.3.4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37-43页 |
4.4 讨论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ARF基因家族差异表达模式分析及RT-qPCR验证 | 第45-55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5.2.1 ARF基因挖掘 | 第45页 |
5.2.2 系统进化分析 | 第45页 |
5.2.3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45页 |
5.2.4 RT-qPCR验证 | 第45-4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5.3.1 ARF基因氨基酸生物学信息分析 | 第47-48页 |
5.3.2 系统进化分析 | 第48-49页 |
5.3.3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49-52页 |
5.3.4 RT-qPCR验证 | 第52-53页 |
5.4 讨论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