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蚕丝蛋白的组成及结构 | 第11-12页 |
1.2 蚕丝蛋白的溶解及部分分析方法 | 第12-15页 |
1.2.1 凝胶电泳 | 第13页 |
1.2.2 红外分析 | 第13-14页 |
1.2.3 圆二色谱分析 | 第14页 |
1.2.4 热力学分析 | 第14页 |
1.2.5 X射线衍射和散射 | 第14-15页 |
1.3 蚕丝蛋白化学改性及应用 | 第15-20页 |
1.3.1 耦合改性 | 第15-17页 |
1.3.1.1 碳二亚胺耦合 | 第15-16页 |
1.3.1.2 三聚氰酰氯耦合 | 第16-17页 |
1.3.1.3 戊二醛交联 | 第17页 |
1.3.2 氨基酸修饰 | 第17-18页 |
1.3.2.1 酪氨酸改性 | 第17-18页 |
1.3.2.2 精氨酸改性 | 第18页 |
1.3.3 接枝共聚 | 第18-20页 |
1.3.3.1 酶催化接枝 | 第18-19页 |
1.3.3.2 聚异丁烯酸酯接枝 | 第19-20页 |
1.4 蚕丝纳米纤维制备 | 第20-25页 |
1.4.1 天然蚕丝的剥离 | 第20-23页 |
1.4.2 人工纺丝制备纳米纤维 | 第23-24页 |
1.4.3 蚕丝蛋白自组装 | 第24-25页 |
1.5 蚕丝蛋白材料于骨组织工程应用 | 第25-28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天然蚕丝纤维的氧化及纳米纤维制备 | 第30-47页 |
2.1 前言 | 第3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2.2.1 天然蚕丝的脱胶 | 第30页 |
2.2.2 蚕丝纤维甲酸预处理 | 第30-31页 |
2.2.3 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触媒氧化纤维素/几丁质 | 第31页 |
2.2.4 次氯酸钠氧化蚕丝纳米纤维 | 第31页 |
2.2.5 氧化蚕丝纤维羧基含量测定 | 第31-32页 |
2.2.6 纳米纤维分散液制备 | 第32页 |
2.2.7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2页 |
2.2.8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2-33页 |
2.2.9 动态光散射分析 | 第33页 |
2.2.10 透射电镜分析 | 第33页 |
2.2.11 薄膜透光率测定 | 第33页 |
2.2.12 薄膜机械性能测定 | 第33页 |
2.2.13 薄膜水接触角测定 | 第33页 |
2.2.14 蚕丝纳米纤维的沉淀与再分散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6页 |
2.3.1 天然蚕丝纳米纤维制备 | 第34-36页 |
2.3.2 氧化剂用量对氧化效率的影响 | 第36-38页 |
2.3.3 氧化后丝蛋白结晶度变化 | 第38-41页 |
2.3.4 蚕丝纳米纤维薄膜表征 | 第41-44页 |
2.3.5 蚕丝纳米纤维再分散性 | 第44-46页 |
2.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再生蚕丝蛋白的氧化 | 第47-65页 |
3.1 前言 | 第4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3.2.1 再生蚕丝蛋白溶液的制备 | 第47页 |
3.2.2 蚕丝蛋白溶液的氧化及纳米纤维制备 | 第47-48页 |
3.2.3 氧化后蚕丝蛋白溶液羧基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3.2.4 理论最大羧基含量的计算 | 第48页 |
3.2.5 圆二色性分析 | 第48页 |
3.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页 |
3.2.7 热重分析 | 第48页 |
3.2.8 温度调制式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 第48-49页 |
3.2.9 硫代核黄素荧光强度测定 | 第49页 |
3.2.10 透射电镜分析 | 第49页 |
3.2.11 分形维度分析 | 第49页 |
3.2.12 流变学以及透光度分析 | 第49页 |
3.2.13 动态光散射分析 | 第49-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3页 |
3.3.1 桑蚕蚕丝蛋白的氧化 | 第50-51页 |
3.3.2 氧化对蚕丝蛋白结构的影响 | 第51-54页 |
3.3.3 氧化前后蚕丝蛋白组装过程 | 第54-57页 |
3.3.4 氧化蚕丝蛋白组装动力学 | 第57-60页 |
3.3.5 氧化后蚕丝蛋白纳米纤维形貌变化 | 第60-63页 |
3.4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氧化蚕丝蛋白材料及其骨组织工程应用 | 第65-80页 |
4.1 前言 | 第6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9页 |
4.2.1 蚕丝蛋白溶液的氧化 | 第65页 |
4.2.2 蚕丝蛋白支架的制备及矿化 | 第65-66页 |
4.2.3 支架孔隙尺寸和孔隙率测定 | 第66页 |
4.2.4 支架力学性能测定 | 第66页 |
4.2.5 热重分析 | 第66页 |
4.2.6 羟基磷灰石鉴定分析 | 第66页 |
4.2.7 细胞于支架中代谢活力分析 | 第66页 |
4.2.8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及分化培养 | 第66-67页 |
4.2.9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分析 | 第67页 |
4.2.10 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67-68页 |
4.2.11 统计学分析 | 第68页 |
4.2.12 培养后细胞扫描电镜观察 | 第68页 |
4.2.13 层层旋涂材料制备 | 第68-69页 |
4.2.14 纳米压痕测试 | 第6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9页 |
4.3.1 蚕丝蛋白支架制备及其力学性能 | 第69-73页 |
4.3.2 蚕丝蛋白支架中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 第73-77页 |
4.3.3 氧化丝素纳米纤维与壳聚糖的旋涂复合 | 第77-79页 |
4.4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5.1 结论 | 第80-81页 |
5.2 特色和创新 | 第81页 |
5.3 展望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