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1.1.1 古陆边缘是成矿作用发育的大地构造单元 | 第11页 |
1.1.2 碧口地体是研究古陆边缘成矿系统的理想选区 | 第11-12页 |
1.1.3 构造-岩浆-成矿动力学研究是深化理解该区区域成矿作用的有效途径 | 第12-13页 |
1.1.4 项目依托 | 第13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1 岩石建造与构造背景 | 第13-14页 |
1.2.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4页 |
1.2.3 矿床成因类型 | 第14页 |
1.2.4 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联系 | 第14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4-18页 |
1.3.1 地质资料系统收集与分析 | 第15页 |
1.3.2 野外系统矿床地质与区域成矿系统观测 | 第15页 |
1.3.3 室内显微镜下鉴定 | 第15页 |
1.3.4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 第15-16页 |
1.3.5 锆石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 | 第16-17页 |
1.3.6 金属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 第17页 |
1.3.7 硫化物微区原位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 第17-18页 |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 | 第18-20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18页 |
1.4.2 主要工作量 | 第18-20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35页 |
2.1 碧口地体地质特征 | 第20-25页 |
2.1.1 地层 | 第21-22页 |
2.1.2 岩浆岩 | 第22页 |
2.1.3 构造特征 | 第22-25页 |
2.2 邻区板块构造单元 | 第25-31页 |
2.2.1 秦岭造山带 | 第25-28页 |
2.2.2 龙门山断裂带 | 第28-29页 |
2.2.3 松潘-甘孜造山带 | 第29-31页 |
2.3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1-33页 |
2.4 区域成矿系统划分 | 第33-35页 |
3 新太古代陆核形成与BIF型铁成矿作用 | 第35-58页 |
3.1 新太古代鱼洞子杂岩—花岗-绿岩建造 | 第35-46页 |
3.1.1 鱼洞子群绿岩建造 | 第35-41页 |
3.1.2 花岗质侵入岩 | 第41-46页 |
3.2 BIF型铁矿床 | 第46-57页 |
3.2.1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6-49页 |
3.2.2 矿床成因类型 | 第49-57页 |
3.3 新太古代构造演化与BIF型铁成矿作用 | 第57-58页 |
4 新元古代陆壳增生与VMS型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 第58-99页 |
4.1 新元古代陆壳增生 | 第58-77页 |
4.1.1 新元古代蛇绿岩 | 第58-59页 |
4.1.2 横丹群浊积岩系 | 第59-61页 |
4.1.3 碧口群火山-沉积岩 | 第61-66页 |
4.1.4 新元古代岩浆岩 | 第66-77页 |
4.2 别子型、黑矿型VMS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 第77-87页 |
4.2.1 别子型VMS铜矿床 | 第78-84页 |
4.2.2 黑矿型VMS铅锌多金属矿床 | 第84-87页 |
4.3 VMS矿床金属硫化物微区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 第87-98页 |
4.4 新元古代陆壳增生与VMS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 第98-99页 |
5 古生代陆缘裂陷与沉积型硅成矿作用 | 第99-131页 |
5.1 龙门山地区南华-志留纪沉积建造 | 第99-100页 |
5.2 勉略构造带泥盆纪沉积建造 | 第100-128页 |
5.2.1 岩石学特征 | 第102-103页 |
5.2.2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3-108页 |
5.2.3 硅质岩碎屑锆石 | 第108-124页 |
5.2.4 形成环境及构造意义 | 第124-128页 |
5.3 泥盆纪陆缘裂陷与硅成矿作用 | 第128-131页 |
5.3.1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28-130页 |
5.3.2 泥盆纪陆缘裂陷与硅成矿作用 | 第130-131页 |
6 中生代陆陆碰撞与造山型金成矿作用 | 第131-188页 |
6.1 印支期陆陆碰撞—印支期花岗岩 | 第131-175页 |
6.1.1 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 第133-144页 |
6.1.2 地球化学与年代学 | 第144-157页 |
6.1.3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 第157-175页 |
6.2 后碰撞左行剪切走滑 | 第175-176页 |
6.3 勉略构造带内造山型金矿床 | 第176-186页 |
6.3.1 阳山金矿带 | 第176-182页 |
6.3.2 铧厂沟金矿床 | 第182-186页 |
6.4 印支期构造演化与金成矿作用 | 第186-188页 |
7 区域成矿系统 | 第188-193页 |
7.1 时间分布规律 | 第188-189页 |
7.2 空间分布规律 | 第189-190页 |
7.3 构造演化与区域成矿系统 | 第190-193页 |
8 结论 | 第193-195页 |
8.1 主要认识 | 第193-194页 |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194-195页 |
致谢 | 第195-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7页 |
附录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