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汞的性质及排放情况 | 第13-15页 |
1.2.1 汞的性质 | 第13页 |
1.2.2 燃煤汞排放情况 | 第13-15页 |
1.3 煤气化过程中汞的释放与脱除 | 第15-19页 |
1.3.1 煤气化过程中汞的释放 | 第15页 |
1.3.2 煤气化过程中汞的脱除 | 第15-19页 |
1.4 密度泛函理论在Hg~0吸附方面的发展 | 第19-21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钯铈吸附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23-33页 |
2.1 二氧化铈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2.1.1 目前的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2.1.2 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24页 |
2.2 CO_2及Pd-CeO_2吸附剂的制备 | 第24-26页 |
2.2.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4-25页 |
2.2.2 吸附剂的制备过程 | 第25-26页 |
2.3 吸附剂表征仪器及方法 | 第26-28页 |
2.3.1 氮吸附仪(BET)分析 | 第26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26-27页 |
2.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7-28页 |
2.4 吸附剂的表征结果及分析 | 第28-32页 |
2.4.1 BET分析 | 第28-29页 |
2.4.2 SEM分析 | 第29-30页 |
2.4.3 XRD分析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钯铈吸附剂脱汞的实验研究 | 第33-42页 |
3.1 实验装置介绍 | 第33-36页 |
3.1.1 模拟煤气发生装置 | 第33-34页 |
3.1.2 汞蒸气发生装置 | 第34页 |
3.1.3 汞吸附反应装置 | 第34-35页 |
3.1.4 煤气汞监测系统 | 第35-36页 |
3.1.5 尾气净化系统 | 第36页 |
3.2 实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 第36-37页 |
3.2.1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2.2 吸附剂评价指标 | 第37页 |
3.3 吸附剂汞吸附实验研究 | 第37-41页 |
3.3.1 不同温度对CeO_2脱汞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2 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Pd对CeO_2脱汞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Hg在CeO_2不同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 | 第42-56页 |
4.1 薛定谔方程及Thomas-Fermi模型 | 第42-43页 |
4.2 Hoherberg-Kohn定理及Kohn-Sham方程 | 第43页 |
4.3 交换相关能 | 第43-44页 |
4.4 晶体结构 | 第44-45页 |
4.5 赝势 | 第45页 |
4.6 计算方法 | 第45-47页 |
4.7 Hg在CeO_2(100)面的吸附 | 第47-49页 |
4.8 Hg在CeO_2(110)面的吸附 | 第49-52页 |
4.9 Hg在CeO_2(111)面的吸附 | 第52-54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Hg在Pd-CeO_2表面吸附的机理研究 | 第56-67页 |
5.1 Hg在Pd-CeO_2(111)表面的吸附 | 第56-58页 |
5.2 H2S在Pd-CeO_2(111)表面的吸附 | 第58-60页 |
5.3 HS在Pd-CeO_2(111)表面的吸附 | 第60-62页 |
5.4 S在Pd-CeO_2(111)表面的吸附 | 第62-64页 |
5.5 Hg在S-Pd-CeO_2(111)表面的吸附 | 第64-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7-7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6.2 本文研究创新之处 | 第68页 |
6.3 本文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作者简历 | 第74页 |
1. 教育及工作经历 | 第74页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74页 |
3.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