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第14-36页 |
1.1 概述 | 第14-16页 |
1.2 玉米育种趋势和方法 | 第16-20页 |
1.2.1 玉米育种趋势 | 第16-17页 |
1.2.2 玉米育种方法 | 第17-20页 |
1.3 玉米骨干亲本 | 第20-27页 |
1.3.1 玉米骨干亲本的概念和在育种中的地位 | 第20-22页 |
1.3.2 玉米骨干亲本的研究 | 第22-27页 |
1.4 QTL定位原理和方法 | 第27-30页 |
1.4.1 QTL定位原理 | 第27页 |
1.4.2 QTL作图群体和常用基因分型标记 | 第27-29页 |
1.4.3 QTL作图方法 | 第29-30页 |
1.5 配合力测定原理和方法 | 第30-33页 |
1.5.1 概念与意义 | 第30-31页 |
1.5.2 配合力测定 | 第31-33页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33-36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1.6.2 研究目的 | 第34-35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第二章、玉米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 第36-7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2.1.1 材料 | 第36-37页 |
2.1.2 田间试验 | 第37-38页 |
2.1.3 性状调查 | 第38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2.1.5 基因分型与遗传图谱构建 | 第39页 |
2.1.6 QTL定位 | 第39-4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0-69页 |
2.2.1 多环境下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分析 | 第40-43页 |
2.2.2 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力及相关分析 | 第43-47页 |
2.2.3 定位群体遗传图谱构建 | 第47页 |
2.2.4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结果与效应分析 | 第47-61页 |
2.2.5 叶片结构遗传机理比较 | 第61-62页 |
2.2.6 QTL在多环境中的稳定性 | 第62-65页 |
2.2.7 上位性分析 | 第65-68页 |
2.2.8 主要农艺性状的QTL簇分析 | 第68-69页 |
2.3 讨论 | 第69-78页 |
2.3.1 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 第69-74页 |
2.3.2 理想株型:实践←→理论 | 第74-76页 |
2.3.3 QEI对玉米农艺性状发育调控的重要性 | 第76页 |
2.3.4 上位性效应对玉米农艺性状发育调控的重要性 | 第76-78页 |
第三章、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参数估算及掖478改良规律探讨 | 第78-9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3.1.1 材料 | 第78页 |
3.1.2 田间试验 | 第78-79页 |
3.1.3 性状调查 | 第79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7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9-90页 |
3.2.1 两试验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方差分量剖析 | 第79-80页 |
3.2.2 两试验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 第80-82页 |
3.2.3 根据掖478相关系计算遗传力 | 第82-83页 |
3.2.4 掖478主要农艺性状自身与配合力表现改良趋势 | 第83-89页 |
3.2.5 掖478各性状改良效果评价 | 第89-90页 |
3.3 讨论:掖478相关系的改良与利用 | 第90-93页 |
3.3.1 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机理 | 第90-91页 |
3.3.2 掖478的形成与改良规律 | 第91-93页 |
第四章、掖478农艺性状相关QTL的聚合和传递规律 | 第93-10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93页 |
4.1.1 材料 | 第93页 |
4.1.2 田间试验 | 第93页 |
4.1.3 性状调查 | 第93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93页 |
4.1.5 基因分型 | 第9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93-102页 |
4.2.1 优良等位基因在掖478和08-641中的聚合 | 第93-95页 |
4.2.2 掖478关键区段及在其相关系中的遗传规律 | 第95-96页 |
4.2.3 多环境一致性QTL在RIL群体中的传递规律 | 第96-101页 |
4.2.4 掖478关键QTL的育种利用价值评价 | 第101-102页 |
4.3 讨论 | 第102-106页 |
4.3.1 掖478关键性状遗传与改良分子基础 | 第102-104页 |
4.3.2 利用性状自身所得QTL在杂交组合中育种效应的评估 | 第104-105页 |
4.3.3 候选骨干亲本选育方法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结论 | 第106-108页 |
5.1 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机理 | 第106页 |
5.2 掖478关键性状遗传与改良规律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2页 |
附录 | 第122-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