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分析及建模 | 第14-26页 |
2.1 优化工具 Design Builder 分析 | 第14-17页 |
2.1.1 计算机能耗模拟技术 | 第14页 |
2.1.2 Design Builder 的功能及工作原理 | 第14-16页 |
2.1.3 Design Builder 的主要特点及操作界面 | 第16-17页 |
2.1.4 Design Builder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第17页 |
2.2 武汉地区住宅外围护节能模拟建模 | 第17-22页 |
2.2.1 武汉地区住宅建筑特点调查 | 第17-19页 |
2.2.2 建模及住宅外围护初始设定 | 第19-22页 |
2.3 初始模型能效模拟 | 第22-26页 |
第3章 屋面与墙体节能技术分析 | 第26-53页 |
3.1 节能理论分析 | 第26-27页 |
3.1.1 外围护热损失方式 | 第26页 |
3.1.2 建筑得热过程分析 | 第26-27页 |
3.1.3 屋面、外墙保温隔热理论分析 | 第27页 |
3.2 屋面节能技术能耗模拟及优化策略 | 第27-44页 |
3.2.1 屋面节能技术能耗模拟 | 第27-38页 |
3.2.2 屋面节能优化策略 | 第38-44页 |
3.3 墙体节能技术能耗模拟及优化策略 | 第44-53页 |
3.3.1 外墙节能技术能耗模拟 | 第44-46页 |
3.3.2 墙体节能优化策略 | 第46-53页 |
第4章 外窗体隔热节能技术分析 | 第53-76页 |
4.1 外窗体隔热理论分析 | 第53-54页 |
4.2 外窗体遮阳参数定义及建模 | 第54-56页 |
4.2.1 外窗体遮阳构造参数定义 | 第54-55页 |
4.2.2 研究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4.3 水平式外遮阳构造优化研究 | 第56-63页 |
4.3.1 水平式外遮阳不同水平出挑深度(A 值) | 第56-59页 |
4.3.2 水平式外遮阳板至窗上口距离(B 值) | 第59-61页 |
4.3.3 水平式外遮阳板至窗侧的距离(C 值) | 第61-63页 |
4.4 垂直式外遮阳构造优化研究 | 第63-68页 |
4.4.1 垂直式遮阳板竖直出挑深度(A 值) | 第63-67页 |
4.4.2 垂直式遮阳板至窗侧口距离(B 值) | 第67-68页 |
4.5 水平百叶外遮阳构造优化研究 | 第68-74页 |
4.5.1 遮阳板至窗上口的距离(A 值) | 第68-69页 |
4.5.2 遮阳板至窗侧口的距离(B 值) | 第69-70页 |
4.5.3 百叶控制角度(E 值) | 第70-72页 |
4.5.4 百叶的间距/深度比(F 值) | 第72-74页 |
4.6 遮阳优化策略 | 第74-76页 |
4.6.1 水平式外遮阳优化策略 | 第74页 |
4.6.2 垂直式外遮阳优化策略 | 第74-75页 |
4.6.3 水平百叶式挡板外遮阳优化策略 | 第75-76页 |
第5章 住宅节能优化的实例分析 | 第76-81页 |
5.1 模型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76-78页 |
5.2 优化方案设计 | 第78-79页 |
5.3 全面优化的最大节能贡献 | 第79-8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4页 |
6.1 武汉地区居住建筑节能优化技术小结 | 第81-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8-89页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