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EMS诱变大豆突变体的鉴定与大豆开花调控基因GmSVP1和GmOFP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缩略词表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1页
    1 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第15-19页
        1.1 从结构基因组学到功能基因组学第15-16页
        1.2 基因的功能分析方法第16-19页
    2 植物突变体获得方法第19-26页
        2.1 理化诱变第20-23页
        2.2 异源插入突变第23-24页
        2.3 空间诱变第24页
        2.4 我国大豆诱变育种研究进展第24-26页
        2.5 我国人工诱变育种展望第26页
    3 突变的检测技术第26-30页
        3.1 直接DNA序列分析法第26-27页
        3.2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第27-28页
        3.3 TILLING技术第28-29页
        3.4 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第29-30页
        3.5 侧翼序列标签分析方法第30页
    4 植物开花相关研究进展第30-32页
        4.1 MADS-box家族基因控制开花时间第30-31页
        4.2 大豆开花期相关研究进展第31-32页
    5 植物SVP同源基因研究进展第32-34页
        5.1 植物SVP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第32-33页
        5.2 大豆SVP基因研究进展第33-34页
    6 植物OFP同源基因研究进展第34页
    7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研究进展第34-39页
        7.1 光合作用的意义第34-35页
        7.2 叶色突变的分类第35页
        7.3 叶色的突变分子机制第35-36页
        7.4 国内外叶色突变体研究进展第36-38页
        7.5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前景第38-39页
    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39-41页
第二章 大豆“南农86-4”突变体的筛选第41-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44页
        1.1 供试材料第41页
        1.2 诱变处理方式第41-42页
        1.3 播种和收获第42页
        1.4 突变体表型筛选第42页
        1.5 突变体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测定第42页
        1.6 DNA提取第42-43页
        1.7 SSR分子标记分析第43-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4-50页
        2.1 EMS对M_1的诱变效应第44页
        2.2 M_3代变异株的筛选第44-46页
        2.3 M_4代变异株的筛选第46-47页
        2.4 M_5和M_6代的表型变异株筛选第47-50页
        2.5 SSR分子标记分析第50页
    3 讨论第50-53页
        3.1 EMS是一种有效的诱变剂第50-51页
        3.2 突变位点与突变表型第51-52页
        3.3 突变体的利用第52-53页
第三章 大豆早花突变体elf1的鉴定第53-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4-57页
        1.1 供试材料第54页
        1.2 农艺性状调查和品质性状分析第54页
        1.3 遗传分析第54页
        1.4 CGH芯片研究第54-55页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5-56页
        1.6 PCR测序鉴定第56-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65页
        2.1 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比较分析第57-59页
        2.2 遗传分析第59页
        2.3 CGH芯片筛选结果分析第59-65页
    3 讨论第65-67页
        3.1 elf1与其它大豆早熟突变体比较第65页
        3.2 CGH技术在突变检测中的应用第65-67页
第四章 大豆开花期和花器官发育调控基因G-VP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第67-9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8-76页
        1.1 供试材料第68页
        1.2 基因克隆第68-69页
        1.3 系统进化树分析第69页
        1.4 基因表达分析第69-70页
        1.5 亚细胞定位第70-72页
        1.6 宿主菌与质粒载体第72页
        1.7 过表达载体构建第72-73页
        1.8 农杆菌叶盘浸染法转化烟草第73-75页
        1.9 烟草转化植株的鉴定第75-7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6-89页
        2.1 GmSVP1基因的克隆及结构分析第76-78页
        2.2 GmSVP1及其同源基因的进化树分析第78-81页
        2.3 GmSVP1和GmSVP2基因的表达分析第81-83页
        2.4 GmSVP1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第83-84页
        2.5 GmSVP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4-85页
        2.6 GmSVP1基因阳性烟草转化植株的鉴定和分析第85-89页
    3 讨论第89-93页
        3.1 基因结构和基因进化第89-90页
        3.2 GmSVP1调控开花期和花器官形态建成第90-91页
        3.3 GmSVP1基因的利用第91-93页
第五章 大豆花瓣发育调控基因GmOFP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第93-10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3-95页
        1.1 供试材料第93页
        1.2 基因克隆第93-94页
        1.3 系统进化树分析第94页
        1.4 基因表达分析第94页
        1.5 宿主菌与质粒载体第94页
        1.6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4-95页
        1.7 农杆菌叶盘浸染法转化烟草第95页
        1.8 烟草转化植株鉴定第9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5-104页
        2.1 GmOFP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及结构分析第95-97页
        2.2 GmOFP1与同源基因的进化树分析第97-98页
        2.3 GmOFP1和GmOFP2基因的表达分析第98-100页
        2.4 GmOFP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00-102页
        2.5 GmOFP1基因阳性烟草转化植株鉴定和分析第102-104页
    3 讨论第104-107页
        3.1 GmOFP1调控大豆花器官发育第104-105页
        3.2 GmOFP1基因的应用第105-107页
第六章 大豆黄绿变异株cd1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第107-11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7-109页
        1.1 供试材料第107-108页
        1.2 农艺性状调查及品质性状测定第108页
        1.3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108页
        1.4 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比较第108页
        1.5 干旱胁迫比较第108-109页
        1.6 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第10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9-115页
        2.1 cd1与对照的叶片色素含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比较第109-111页
        2.2 cd1与对照叶绿体超微结构比较分析第111-112页
        2.3 cd1与对照耐旱试验比较分析第112-114页
        2.4 cd1遗传定位分析第114-115页
    3 讨论第115-119页
        3.1 大豆黄绿变异株cd1的特性第115-116页
        3.2 叶绿素含量与植物抗旱关系第116-117页
        3.3 大豆叶色黄化基因定位第117-119页
全文结论第119-121页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5页
附录第135-13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研究论文第139-141页
致谢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津市社会工作职业化现状的实证研究--以社区社会工作为例
下一篇:棉纤维伸长发育早期优势表达ESTs分析和棉纤维膜联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功能初步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