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第一节 DSE的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 DSE研究起源 | 第14-16页 |
2 DSE宿主和分布范围 | 第16-17页 |
3 DSE侵染的形态特征 | 第17-18页 |
4 DSE分类鉴定 | 第18-20页 |
5 DSE的生物学功能 | 第20-23页 |
5.1 促进寄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 第20-21页 |
5.2 促进宿主对有机营养源分解利用 | 第21页 |
5.3 改善宿主对环境胁迫的耐受力 | 第21-22页 |
5.4 改善宿主的抗病能力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淫羊藿的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1 淫羊藿药理药化的研究 | 第23页 |
2 淫羊藿栽培繁育的研究 | 第23-25页 |
2.1 淫羊藿的有性繁殖 | 第23-24页 |
2.2 淫羊藿的营养繁殖 | 第24页 |
2.3 淫羊藿的组织培养 | 第24-25页 |
3 淫羊藿生理生态学研究 | 第25页 |
第三节 种子休眠的研究综述 | 第25-30页 |
1 种子休眠原因 | 第26-27页 |
1.1 胚未成熟 | 第26页 |
1.2 种皮(果皮)的限制 | 第26页 |
1.3 萌发抑制物 | 第26-27页 |
2 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 | 第27-30页 |
2.1 合子胚离体培养 | 第27页 |
2.2 层积处理 | 第27页 |
2.3 物理方法 | 第27-28页 |
2.4 化学方法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巫山淫羊藿根部DSE侵染观察 | 第30-36页 |
1 材料 | 第30-31页 |
1.1 样品采集 | 第30页 |
1.2 试剂 | 第30-31页 |
1.3 仪器 | 第31页 |
2 方法 | 第31-32页 |
2.1 根段取样方法 | 第31页 |
2.2 根段染色方法 | 第31页 |
2.3 根段观察方法 | 第31页 |
2.4 根段侵染率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页 |
4 讨论 | 第32-34页 |
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巫山淫羊藿根部DSE分离鉴定 | 第36-52页 |
1 材料 | 第36-38页 |
1.1 巫山淫羊藿 | 第36页 |
1.2 培养基的配方 | 第36-37页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37-38页 |
1.3.1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1.3.2 DNA提取、PCR扩增等所用试剂配制 | 第37-38页 |
1.4 仪器 | 第38页 |
2 方法 | 第38-41页 |
2.1 山淫羊藿根部DSE的分离 | 第38-39页 |
2.2 表面消毒有效性评价 | 第39页 |
2.3 菌种纯化 | 第39页 |
2.4 菌种特征描述及鉴定 | 第39-40页 |
2.4.1 菌落特征观察 | 第39页 |
2.4.2 显微特征观察 | 第39页 |
2.4.3 诱导产孢 | 第39-40页 |
2.5 巫山淫羊藿根部DSE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0-41页 |
2.5.1 菌株培养 | 第40页 |
2.5.2 基因组DNA的提取(改良的CTAB法)(Oscar F et al.,1999) | 第40页 |
2.5.3 ITS区段的PCR扩增 | 第40-41页 |
2.5.4 PCR产物的检测 | 第41页 |
2.5.5 DNA序列分析 | 第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3.1 消毒时间的确定 | 第41页 |
3.2 巫山淫羊藿根部DSE分离及形态特征 | 第41-45页 |
3.3 诱导产孢结果 | 第45页 |
3.4 巫山淫羊藿根部DSE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5-48页 |
4 讨论 | 第48-51页 |
4.1 巫山淫羊藿根部DSE菌种的形态特征 | 第48-50页 |
4.2 巫山淫羊藿根部DSE菌种的分子鉴定 | 第50-51页 |
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巫山淫羊藿种子休眠特性及破眠方法研究 | 第52-62页 |
1 材料 | 第52-53页 |
1.1 巫山淫羊藿种子 | 第52页 |
1.2 试剂 | 第52页 |
1.3 仪器 | 第52-53页 |
2 方法 | 第53-54页 |
2.1 种子基本形态特征测定 | 第53页 |
2.2 种皮透水性检测 | 第53页 |
2.3 种子内含发芽抑制物检测 | 第53页 |
2.4 种子层积催芽试验 | 第53-54页 |
2.5 破眠种子发芽试验 | 第5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3.1 巫山淫羊藿种子基本形态特征 | 第54页 |
3.2 休眠种子吸水率变化 | 第54-55页 |
3.3 休眠种子发芽抑制物的生物鉴定 | 第55-56页 |
3.4 层积处理对胚形态后熟作用 | 第56-58页 |
3.5 层积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4.1 巫山淫羊藿种子休眠原因 | 第58-60页 |
4.2 巫山淫羊藿种子破眠方法 | 第60页 |
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不同DSE与巫山淫羊藿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62-76页 |
1 材料 | 第62-63页 |
1.1 巫山淫羊藿种子 | 第62页 |
1.2 试剂 | 第62-63页 |
1.3 仪器 | 第63页 |
2 方法 | 第63-66页 |
2.1 接种效应检验 | 第64页 |
2.2 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 第64页 |
2.3 SOD测定(NBT法) | 第64页 |
2.4 CAT测定 | 第64页 |
2.5 MDA测定 | 第64页 |
2.6 可溶性蛋白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法) | 第64页 |
2.7 可溶性糖测定(蒽酮法) | 第64-65页 |
2.8 光合色素测定 | 第65页 |
2.9 淫羊藿苷含量测定 | 第65页 |
2.9.1 色谱条件 | 第65页 |
2.9.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65页 |
2.9.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65页 |
2.9.4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第65页 |
2.10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65-66页 |
2.10.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65页 |
2.10.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65-66页 |
2.10.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6页 |
2.10.4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第6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3.1 不同DSE菌株对巫山淫羊藿幼苗的接种效应 | 第66-67页 |
3.2 不同DSE菌株对淫羊藿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 不同DSE菌株对巫山淫羊藿叶片保护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3.4 不同DSE菌株对巫山淫羊藿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69页 |
3.5 不同DSE菌株对巫山淫羊藿叶片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3.6 不同DSE菌株对巫山淫羊藿叶片淫羊藿苷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70页 |
4 讨论 | 第70-74页 |
4.1 接种不同DSE植株根部显微结构 | 第70-71页 |
4.2 不同DSE菌株对巫山淫羊藿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 不同DSE菌株对巫山淫羊藿叶片保护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4.4 不同DSE菌株对巫山淫羊藿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73页 |
4.5 不同DSE菌株对巫山淫羊藿叶片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4.6 不同DSE菌株对巫山淫羊藿叶片淫羊藿苷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74页 |
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1 全文结论 | 第76页 |
2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76-77页 |
3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2页 |
附录1 | 第92-94页 |
附录2 | 第94-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